我国在纺织品、塑料制品、杂项化工用品等商品上对墨西哥、巴西存在出口替代效应,但同时美国对越南、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的进口也大幅上升,意味着未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东南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替代效应。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我国进口大幅增长的产品中,主要以医疗物资、必需生活用品等为主,因此预计防疫带来的增量需求较大。
在我国对其他新兴经济体产生替代作用的同时,我国部分产品也存在被替代现象。电气设备、家具用品、天然或人工珍珠、陶瓷用品、纸制品、木制品成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最有可能替代我国出口的产品,对应的经济体有越南、中国台湾、南非、巴西等。其中,越南在美国进口中替代了我国的玩具用品、家具用品、机电产品、人造短纤维、人造纺织纤维等部分份额。
我们认为疫情期间消费品替代效应较大,而制造业中间品环节替代效应或并不显著,原因是:一是,消费品产业链条比较短,可在单个经济体生产,对全球产业链依赖程度较低,替代效应更容易发生,如口罩、消毒液等;二是,全球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不同及供应链的相对稳固性将削弱制造业环节的替代效应;三是,重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快速”V“形反转,因企业库存、自动化生产等因素,疫情对制造业并未产生持续影响,导致我国制造业环节出口替代的难度较大。
消费品替代效应已随国外生产恢复逐步衰减,防疫物资、必消品等带来的边际增长效应越来越低,经济恢复下制造业中间品及房产周期带来的产业链机会成为2021年出口增长的新动力。
2021年我国出口仍在全球供应链中仍扮演重要角色,原因有三:一是,制造业中间品和资本品的供应链相对稳定,2021年内出现大面积产业链外迁的可能性较低;二是,我国有较发达的基础工业体系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当前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经济体尚未形成完全替代我国生产的能力;三是,疫苗进展存在不确定性,我国高效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了在全球经济恢复中的供应优势。
决定出口的根本因素还是产品贸易竞争力,杂项制品、鞋帽散相关制品、纺织制品、非金属制品、机电及零部件等贸易竞争力仍然突出,塑料制品、运输设备等贸易竞争力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中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几点:一是,发达经济体或将存在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倾向。二是,中美贸易摩擦或将导致相关战略行业供应链紧张。三是,全球地缘政治影响,出口形势可能会随着各国发展诉求变化而发生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