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会上,“碳中和”议题被参会代表委员们多次提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任重道远。2021年3月17日,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亚太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主管李菁接受媒体的直播专访,对金融如何支持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专业分享。
1.在今年两会上,碳中和议题被代表委员们多次提及,这些代表来自互联网、实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碳中和”议题为何会如此备受关注?
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实现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从国际形势看,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其次,碳中和是中国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发达国家能源结构不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供给现状导致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费的绝大比重,所以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做的工作更为艰巨。因此,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非常关注该议题。
2.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哪些产业需要有序退出,哪些产业需要培育?
目前中国还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现阶段做节能减排要付出高额成本。因此应注意减排与发展并举,关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于实现“30·60”双碳目标来说非常关键。能源供给侧改革是碳中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未来看,实现碳中和需要火电机组需有序退出,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势必需要有金融机构的支持,支持科技的迭代、节能减排工作落地。
此外,要促使整个能源体系清洁化转型,势必也要大幅增加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积极发展氢能,有序发展核电。而由于光伏、风电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和周期性,必须通过调峰、调频、储能等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实现用绿色清洁能源替代火电。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需要大力发展。展望2050年,朝着碳中和目标迈进,新能源汽车可能会越来越普及。此外,绿色建筑行业也需培育。目前中国很多建筑都没有达到节能标准,未来会建设越来越多达到节能标准的三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
3.绿色金融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以支持实现碳中和目标?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经验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打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很好的诠释。绿色金融也在这期间经过自上而下地顶层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结合,快速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中国“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出台的激励政策,刺激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大力支持具有应对气候变化效应、环境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些激励政策都可以用于参考,制定与碳中和相关的金融激励政策。
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的蓬勃有序发展也可为碳中和提供产品创新参考。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ESG投资、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在“十三五”阶段大力发展可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11.95万亿元[1],规模达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约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2]。
4.为了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碳中和”的支持作用,绿色金融还面临哪些挑战?
在中国过往7+2个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国家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宣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这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非常期待在生态环境部的推动下,第一笔碳交易在全国市场尽快落地,并且期待碳金融产品能更多地发挥金融属性,做到交易主体多样性、交易方式灵活性和交易内容丰富性。从全球来看,碳期货交易占整体碳交易的绝大部分,而中国的7+2试点以现货市场为主。未来,国家会在广东设立期货交易所,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金融工具设计创新,另一方面,地处广州的优势能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融合,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过往金融机构通常用资金支持绿色行业,但其实棕色行业的更新替代也需要大量资金,只有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控排行业进行节能减排和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才能实现“30·60”双碳目标。所以转型金融,即资金支持高碳行业中具有节能减排效益的转型项目,亟待发展。建议设置标准明确转型金融的支持项目类别和边界,保证投资人的资金不是投向落后产能,而是高碳行业转型项目。例如,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项目。
此外,金融业应更多地关注个人消费减排。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个人消费带来的能耗是非常可观。之前金融机构针对个人户没有太多设计,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进行尝试。比如在设计存款产品时推出绿色存款,承诺存款资金是用来为绿色项目做授信和贷款的。这样个人户不仅可以得到利息,还能为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