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的杭州——杭州万亿产业集群“下一站”
回首2020年,这一年注定不平凡,“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保卫战”中,以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核心城市展现出了充足的经济韧性、产业活力和市场潜力,成为中国经济顶住疫情冲击、持续强势反弹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中心城市引领发展正当时。如今在杭州,数字经济和新制造并举的双驱路径,让这座“自古繁华”之城正加快蜕变。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人均GDP超2万美元,成为这座江南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诠释着走向国际的杭州所拥有的全新面貌与发展机遇。
展望“十四五”,在全球经济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后,城市发展的前景与未来正如钱塘江水奔腾入海,迎来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对于很多行业来说,2020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但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这一年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无论是为危重症患者从死神那里夺回时间的呼吸机,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抑或是在特殊时期守卫百姓健康的熔喷无纺布口罩,这些防疫所需的关键生命科技和医疗健康产品中,都出现了杭州企业的身影。
在疫情的影响下,杭州生物医药企业逆势成长,为稳定城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8月初,总部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CRO企业泰格医药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继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后国内第三家A+H上市的CRO企业。
实际上,泰格医药的稳健发展,正是近年来杭州这座城市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在过去20多年的产业快速发展历程中,杭州孕育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众数字产业巨头,数字经济产业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同时也正在加速孕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
纵观当前杭州的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和规划,已然形成了涵盖上游研发、中游生产流通、下游应用,要素保障、数字化全过程支撑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图谱,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支撑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万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的“硬核”底气
事实上,杭州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规划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信息港”和“新药港”两港建设,是当时杭州的“一号工程”。
如今20余年过去,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体现在产业规模上,1999年末,杭州医药工业总产值仅为41.5亿元,销售收入34.62亿元。到2019年,杭州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产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
特别是2020年一季度以来,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冲击,但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却实现了逆势增长,2020年上半年,杭州医药产业逆势增长20.5%。
到2020年,杭州已经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培育出了领军企业,这里既有研制出埃克替尼——被称为中国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贝达药业,中国最大的临床后CRO泰格医药,也有第一家在“18A章”规则下于港交所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启明医疗,以及港交所新规生效后上市的全球首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歌礼药业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如今的杭州既拥有实力强劲的传统制药产业优势,同时又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和医疗数据等重要产业领域内不断崛起新兴的产业力量,逐渐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
特别是近年来,杭州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促进举措,通过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优质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系统产业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本与技术源源不断地向杭州汇聚,这也是杭州未来能够勇攀产业高峰的底气。
2020年底,杭州市《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未来将加快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杭州将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集成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进口替代能力。
而2021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生物医药产业三年翻番计划,力争产值增长达到26%以上,并指出要着力提升杭州医药港能级。
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解释称,面向未来,当前杭州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驱动未来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实际上,目前杭州在人才、科技和资本等核心要素方面,皆已经具备了充足且完善的基础和优势。
在人才资源方面,杭州集聚了包括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一大批生物医药相关专业高等院校,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帝国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也相继落户杭州,推动杭州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加速发展。
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前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输出前沿科技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