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项政策措施的鼓励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向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心,不仅成为建设农村的主力军,而且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其中。
为了激发沉睡的“她”力量,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开展了因地制宜的探索,推出基层妇联改革、巧妇贷、巾帼志愿者等举措,让妇女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系列举措落地实践之后,不仅让大量农村妇女脱贫致富,而且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妇女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主心骨、领头羊。
搭建平台让妇女聚起来
今日的农村妇女,早已不再是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随着大量农村男性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家乡的女性顶起了“一片天”。她们日常从事农活和家务,或是经营自己的产业和事业,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角色。
身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药师的李亚凤,2017年当选为所在的漳州市浮宫镇田头村的妇联执委。“原本的卫生服务工作就一直在向村部靠拢,加入妇联之后可以更好地将本职工作与乡村服务结合起来。”李亚凤说,自己不仅帮助民众就医和普及卫生知识,也参与组织妇女儿童的活动。
近年来,福建省妇联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将原来的农村妇代会改为村级妇联,新增乡镇(街道)和村妇联执委约19万人。基层妇联干部表示,“妇女主任”已成为历史概念,全体农村妇女群众有了村级妇联这个“娘家”。
妇联组织将妇女群众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女骨干、女代表、女能人、女带头人、女先进典型等,广泛吸纳到队伍中来,依托于不同岗位,让女性在妇联工作中发挥各自所长。
在田头村11名妇联执委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如个体户、种植户、工厂员工、快递物流代理点负责人、农场主等。担任妇联执委的小卖部老板沈丽凤说:“由于小卖部是村里人员往来最频繁的地方,可以借此宣传移风易俗的新观念。”80后女党员郭毅琛在妇联中树立起“女强人”的榜样,她既是一名驾校教练,同时经营着物流、养虾、杨梅园等产业,在组织妇女活动中身先士卒。
在此基础上,企业、合作社、社区等建立起各类实体“妇女之家”3万多个。这些平台既能够发挥脱贫致富的引领示范作用,也让广大妇女聚在一起互相帮助,让基层妇女工作由“一个指头”变成了“一个拳头”。
记者在泉州市惠安县中田休闲农场的现代化大棚里看到,71岁的程远妹正在打理一些盆栽花草。她说:“我的身体硬朗得很,在家闲着也没事,来大棚每天能赚70元,很高兴。”
作为惠安县7个“妇女之家”之一,中田休闲农庄以粮食种植和设施农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吸纳了2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平均月工资3000多元。农庄总经理柯素琼说:“农村妇女劳动力很多,利用起来不仅帮助女性增加收入,也解决了农场的劳动力问题。”
妇联组织还大力推进“网上妇女之家”建设,全省约4万个妇联好姐妹微信群直接联系基层妇女群众超百万,让妇联和妇女群众联系更紧密。
漳州市浮宫镇田头村妇联主席沈丽雪介绍,建立了村里“一呼百万”的妇联好姐妹微信群之后,开展工作更加便利,也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在妇联执委的带动下,妇联活动和利好消息都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家,妇女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创新服务助力“巧妇”当家
新时代的农村女性既主内又主外,她们也在为实现个人价值主动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为助力巾帼创业就业,福建省探索创新金融,让有志妇女成为“大当家”。
福建泉州的“惠安女”向来以独立自强闻名。泉州市惠安县小岞镇妇女李丽英是惠女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一直期盼着能够将传统服饰推向市场,发扬传统文化,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当地妇联得知后,联系到惠安信用社为李丽英申报“巧妇贷”,很快给予了她150万元的授信额度。如今,李丽英已将惠女服饰卖到了北京、上海,每年销售1万多件。
“多亏通过‘巧妇贷’申请下来第一笔资金,我的创意和想法才真正落地,实现了一个心愿。”李丽英说,接下来打算将传统服饰与摄影相结合,打造成文旅基地,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女性加入。
为缓解妇女创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2017年福建妇联与福建农信联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出“巧妇贷”金融产品,将创业妇女的需求与农信社网点多、渠道广的优势相结合,在信贷规模、利率定价、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创业妇女倾斜和优惠,有效缓解妇女创业融资难问题,极大激发了妇女的创业热情,也加快了她们增收致富的步伐。仅2020年就新增“巧妇贷”户数12.8万户,金额25亿元。
在助力妇女就业创业方面,福建妇联长期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妇女学习意愿强,于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技能培训活动。
漳州市云霄县坎顶村有一个“巧娘班”,是福建省第二批农村社工试点项目,最初成立于2017年5月,后被列为漳州市16个由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试点之一。
数字、汉语拼音、笔画笔顺……村里10多位妇女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从头开始学文化知识,她们中年纪最小的不到40岁,最大的77岁。
学会了看“工资条”,她们并不满足。在妇联、民政等部门支持下,她们走出坎顶村,到闽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