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出现新维度。继自贸试验区、交通枢纽城市、改革试验区等指标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重视。
2021年开始,包括成都、武汉、南京、杭州、青岛、重庆、西安等城市,都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继续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具有清晰的国家使命、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与邻近大学密切合作以及强大的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它是一个国家的“科技航母”,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必备条件。
目前,上海、合肥、北京和深圳先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科技航母”中的一员。而“十四五”时期或有条件好的城市加入这一行列。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邱冬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科创实力的提升,也将推动动力结构的转变,提供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场景。
同时,他建议地方在创建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科创产业链、生态链的构建,“这是对自身科创实力和潜力的一次发掘机会”。
地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部分城市对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追逐”,已持续数年。如成都在2015年就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载体是成都科学城,此外武汉、南京、长沙也有相关方案提出。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但此后的批复进程仍很谨慎,除上海外,2017-2020年仅有合肥、北京和深圳3地的方案获得批复。不过,随着我国对科创研究的进一步重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2021年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热词,这些地区包括陕西、四川、湖北、浙江、江苏等。
但哪些指标用以考核一个地区是否有条件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部门目前并未有明确披露。
丁洪认为,国家实验室的聚集数量,应是关键指标,“国家实验室是独立法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由若干法人所组成”。
这意味着,拥有更多国家实验室的城市,越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是表率,其重点实验室拥有116个。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中华认为,拥有强烈稀缺性和独占性的创新资源及其强大的作用和功能的重点实验室,是这些城市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因素。
如北京有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有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中美合作干细胞医学研究中心、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共性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合肥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字号”重点实验室也成为近年来的一项重点推进工作。如2017年,浙江省政府与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建之江实验室,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方向,并希望推动其上升为国家实验室。而加上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浙江省的四家实验室共同构成了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砝码。
江苏“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江苏省实验室,分别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材料科学和深海技术科学。
但分析人士提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地方而言类似理科综合测试,既要有基础——丰富的高校聚集以提供基础人才供给,又要有复合型的研究实力,简单而言,不仅有数理化,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能力亦不可少。
而从技术输出成交额、R&D经费投入强度、高等学校数量、已建和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重点实验室等维度看,包括南京、杭州、西安、青岛、武汉等地,皆有各自的优势。
如西安市市长李明远认为,西安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当地拥有两院院士60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各类科研机构460多家,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7倍”。
青岛则拥有在海洋科学上的优势,其涉海科研机构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的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由此,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也是城市不断弥补科创短板的过程。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曾以一个案例指出了南京的差距。2018年他去上海作报告期间,两三个小时内就收到了20多张各种科技中介服务公司的名片,但在南京他却未有这种体会。
他进一步说,与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比,南京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上较缺乏,此外,南京在创新高地、科技金融、科技中介、龙头科技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
哪些城市有机会?
若以城市群的角度看,目前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布局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仅成渝城市群空缺。
但成渝两地在科创领域有引领整个西部发展的作用,且核科学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中,亦包括“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