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在京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及2060年展望等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形势严峻。“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快,用能需求大,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和高碳的产业结构,使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双高’。2019年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9%,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98亿吨,占全社会总量的87%。”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力度。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从碳排放达到峰值到碳中和及净零排放,欧盟大体上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要45年,而中国只要力争30多年实现。”
不仅时间紧张,而且任务繁重。解振华指出,目前,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一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等仍需要进口,技术综合集成、产业化与技术转移推广能力不足。建立低碳、零碳能源体系,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刘振亚指出,碳排放问题的根源是化石能源大量开发和使用,治本之策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因此,他提出,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加快推进“两个替代”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合作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提出,以特高压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45亿吨,2028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2亿、109亿吨;第二阶段是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分别降至18亿、14亿吨,相比峰值下降80%、90%;第三阶段是2050-2060年全面中和,力争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净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已是主要领域之一。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
“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税、金融、产业、项目管理等政策,有效地控制煤炭和煤电,将继续与各方一道建设绿色的‘一带一路’,引导海外投资流向低碳和环保领域。”解振华说。
有望2028年以较低水平碳达峰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重型化产业结构以及高碳化能源结构带来的挑战。
但合作组织认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加快推进“两个替代”,我国有望在2028年左右以115亿吨的较低水平实现碳达峰,并在2055年左右实现全社会碳中和。
如何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瀚指出,以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全面实施“两个替代”,将让煤炭消费得到有效控制,于2028年、2030年分别降至27亿、25亿吨标煤;让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速放缓,分别于2030年、2035年达到7.4亿吨油、5000亿立方米的峰值;让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于2028年、2030年分别达到27%、31%。
黄瀚指出,实现煤电尽早达峰、尽快下降是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煤电排放了全国约40%的二氧化碳,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当前煤电继续增加2亿千瓦,峰值达到13亿千瓦,则煤电碳排放还将增长7亿吨,即使花很大代价严控其他化石能源,2030年前很难实现碳达峰,并且将来资产损失巨大。因此,必须下定决心,加快煤电达峰并尽快下降。”
黄瀚指出,与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能源消费领域减排相比,以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煤电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易于实施,是目前最高效、最经济的碳减排措施。如果每年风、光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1.3亿千瓦,则可实现以较低的峰值达峰,并为碳中和争取时间。
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煤电退出后,电量缺口可完全由清洁能源补充,同时通过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风光储输联合运行、需求侧响应、大电网互联等措施,能够保证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煤电转型的关键是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并重,控制总量、转变定位、优化布局,严控东中部煤电新增规模并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煤电灵活性改造,将煤电从电量型电源向容量型电源转变,发挥碳减排主体作用,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周原冰说道。
逐步扩大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
在国际合作方面,合作组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