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怕"精神指引下的创新国度--读
时间:2021-03-22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算了吧,这不可能!”“这条路行不通!”在行动前,总会有很多好心人来告诉你这事儿不靠谱、你不行、有风险,于是很多人踌躇不前,终其一生都停留在有想法却不敢行动的起点。要是在以色列,这样的话不仅不会让人知难而退,相反会成为激发人们迅速上路的催化剂。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在以色列则是“试错要趁早”。

以色列的人均创业密集度居全球首位,每2000人就拥有至少一家初创公司。虽然以色列仅有80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只有密歇根湖的一半左右,却坐拥5000多家初创公司和1000家成熟科技企业。世界经济论坛曾对138个国家的创新力做出评估,以色列排名第三。股神沃伦·巴菲特说“如果你要去中东找石油,大可跳过以色列,但如果你要寻找智慧,去以色列就够了”。以色列杰出创业女性、创新人士培养导师英巴尔·阿里埃利在新书《无畏》中,通过剖析以色列人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方式、社群连接方式、学校系统、军队系统、社会文化、组织制度等,探秘以色列的创新“基因”。

在混乱中野蛮生长

书中有两个关键词:“虎刺怕”“巴拉干”,这两个词皆为外来语的音译,但却在以色列落地生根,成为以色列人性格的标志。

“虎刺怕”意为放肆、大胆、自信、不惧权威,也可以理解成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亲自试试。“巴拉干”是指一种混乱的状态,在巴拉干系统里,不提倡一板一眼地遵守各种行为和规则,而是突出不确定性,侧重培养应对未知的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具有颠覆性的创意,都不是在温室中形成的,也不是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中迸发的,混乱容易激发人们意识到发生问题,而问题乃至困境正是迸发创意的土壤。在现实中,人们习惯了秩序、规则,在现有的框架里按部就班地打出一套标准化的“组合拳”,但是这只能形成“无他,但手熟尔”的娴熟技能,却难以迸发灵感,产生突破性的创意。

作者在书中介绍,以色列的孩子们就是在“虎刺怕”精神下,被丢在“巴拉干”的环境中自由生长,没有人规定他们具体应该怎么做。他们没有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保护照应,但是可以放纵天马行空的思维,拥有各种自主权;他们小小年纪,就自行安排很多事情,进行各种尝试,不断遇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

比如在幼儿园中,通常孩子们的游乐区都是由一些废旧物品组成,孩子们只需遵守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则,比如绳子只能系在小朋友的腰上、要向没有人的地方扔东西,就可以自行玩耍了。孩子们的创意行为通常都会受到老师的赞扬,而不是制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爬上爬下,搬运重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受伤是难以避免的,但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课,孩子们要通过不断练习来学习如何评估风险、谨慎行事。事实上,孩子们总是比家长想象的更聪明,学习得更快速,也更乐于同他人合作。

在少有成年人参与的世界里,孩子们没有了依赖、减少了束缚,纵然多有磕绊,但在不断修正自我中,他们终究会长成适应世界的样子:遇事快速反应、果敢行动、不断创新。

“我”和“我们”和谐共生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关键点根植于以色列的创新基因中,即社群和扁平化组织。来看下以色列的社群是如何形成和运转的。

以色列人从幼稚园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践社群生活了。他们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为了做游戏,会齐心协力地搬动门板、滚动轮胎,一起改造游戏现场。作者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每个孩子从小就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达到目标,必须和他人合作。合作的人多了,集体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就出现了。

于是,孩子们从最初的小集体、小圈子中吸收养分,慢慢长大,当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时,他们的小圈子就会慢慢变成大圈子。这个圈子,既是开放式的,也存在核心区域,大多数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圈,又不断与外界保持着连接关系。无数个圈子互相连接辐射,便形成了关系松散又协同共生的社群,养成了以色列人努力维护社群的传统。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个人的英雄主义,也需要团队的支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在东方的公共话语体系里,“我们”高于“我”,也大于“我”。在以色列的话语体系里,“我”和“我们”是并列的,我可以有个人的主张、个人的意志,即使是在军队中,在大原则、大方向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个人也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包括可以自行改良军装和武器装备。

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个性和创意在以色列都不会被抹杀,只要个性不损害大集体,人们并不排斥个人的特立独行,在一个允许百花齐放又能和谐共处,不彼此排斥的集体中,创意勃发已是可以想见的必然结果。在不断变动、需要随时应变的社会,“我”需要“我们”这张安全网,共同应对危机,化解压力;而“我们”需要每个“我”尽己所能,充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资源。

作者表示,“我们”其实就是团队、社群、企业。即使是那些离开以色列,到异国他乡创业的以色列人,仍然保持了他们良好的社群传统。他们既积极融入当地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也会相应建立支持以色列人的各种社群,守望相助,资源共享。这也是以色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