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欣欣)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均与上月持平。
LPR报价连续11个月不变。近期,央行也延续去年11月17日以后每个交易日均实施逆回购的操作节奏,操作利率保持稳定;短期政策利率与中期政策利率均保持稳定,充分体现了近期监管层强调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会过早撤出支持政策”的基本内涵。
中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
“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近日,央行官网发表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的讲话。易纲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适用力度,以期实现对特定经济领域的精准滴灌。易纲也表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则提示,在当前货币政策适当宽松的周期中,还有另一个新的因素要考虑,就是疫情在国际范围不断发展,甚至有更严重的趋势,因此我们的货币政策还要必须考虑国际的影响,要考虑国际的货币环境,比如欧元、美元,他们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宽松。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间点可能还要后移一点,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上半年资金面“紧平衡”将持续
在关注货币政策的同时,也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中国亦是如此。
易纲对此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央行年度工作会议明确,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不少学者、金融机构高管都提醒要警惕发达国家宽松政策调整的外溢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的压力。
新任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0%-0.25%)和无限量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并推升本币汇率。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则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的大规模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和金融市场动荡。
近期,巴西、土耳其和俄罗斯央行先后超预期加息,不少观点认为,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对通胀预期的提升,引发美债收益率显著上升,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外流压力再度凸显,一些国家面临被动加息的风险。
对于中国央行的后市操作,业内分析,央行流动性管理仍会坚持预调微调的策略,以维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目标。整体而言,资金面将会呈现相对“紧平衡”的态势。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向中国财富网表示,在今年的一二季度,银行间市场利率向上的态势或者说易上难下的态势不会改变,但至于会不会动基准利率,现在判断可能还为时过早。
伍戈解释,在中国,很多时候都是市场利率先发生一些变化,政策利率才会进行一些调整。至少在上半年,整个银行间市场利率易上难下的趋势或还将继续维系。尤其是信贷市场利率,包括房贷利率在内,受前期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滞后影响,在今年的上半年可能还将继续边际抬升,这和整个政策回归常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