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北方一些地区为发展当地经济,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继续沿用“全员招商”的老法子,发文件、摊指标、搞排名,个别没有像样产业发展的乡镇,头上也压了3000万元的招商指标。一方面兴师动众大搞招商,另一方面企业却因种种原因不愿投资,强行摊派下,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财力紧绷地方招商全员上阵
春节后上班,刘书记在电话里和远在山东的客商们寒暄一番后,终于回归正题:“你们啥时候能来我这里考察?”电话那头表示抱歉:“现在疫情防控态势仍然紧张,考察项目的事先缓缓……”
刘书记是内蒙古一乡镇党委书记。按照他所在市县下达的2021年度招商引资指标,他领到了3000万元任务,年内必须完成。
春节前,他带着一队人马远赴山东拜访企业。“我们希望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镇里的食用菌产业。”刘书记表示,经过洽谈,有山东客商对项目表示出兴趣,答应春节后来考察。如果招商愿景实现,将很好地延长当地食用菌加工产业链。“人家能否看上还没底,毕竟给不了太多的优惠条件。”
《经济参考报》记者春节前后走访发现,部分地方将招商引资工作当成头等大事,千万元级的招商任务被摊派到乡镇、街道,不少基层干部感到手足无措。
“别人至少有个产业可以出去吆喝,我这儿只有成片的荒地,谁愿意来投资呢?”北方某地区一名乡长叫苦不迭,他所在的乡几乎没有什么产业,自己却背了3000万元的招商任务。他表示,能理解上级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自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狠抓招商工作,这位乡长的上级部门连续出台实施方案、八条措施、考核办法等文件,把市里下的招商引资指标摊派到各个县区及政府各职能部门,有的县区需引进40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最少在1000万元,连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也牵涉其中。
东北一县委宣传部王部长苦笑说,连她这样的“门外汉”也有300万元招商任务。县里原本财政拮据,还是给招商人员按人头配了2万元招商经费,用于“外出跑项目”。
招商考核压力随之而来,从市到县将对干部招商情况进行“一季一排名”,市县两级媒体进行公示,年底考核时领导将以此视为用人的重要指标“调整一批”。“虽说不涉及直接的奖惩,但代表着你能否担当,大家对这个排名还是挺害怕的。”王部长说。
大搞全员招商背后,是一些地区经济增速缓慢,地方财力吃紧。
“再不搞活经济,发展真的成问题了,但必须得有压力,招商任务下得重一些,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一位副县长坦言。
营商环境堪忧请客进门却又关门宰客
部分地区一面大搞“全员招商”,另一面营商环境却令人担忧。牛年上班第一天,内蒙古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千余名领导干部观看营商环境“伤心片”,刀刃向内、自曝家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温商会长从富有的富翁变成了负债的‘负翁’。”“办理公司破产,平均需要690天,最长的城市比标杆城市多两年半。”“该批不批,该审不审,重点民生工程拖成了瘫痪工程。”“作为直接参与项目的政府工作人员,竟然连土地谁来挂牌这么基本的常识都不掌握。”……
会上播放的暗访短片《营商环境“伤不起”》,集中曝光了当地多个盟市招商引资的负面典型案例。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影响地区形象最突出、制约改革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相关部门地区宗旨意识淡薄、法制意识缺乏、服务意识缺位、诚信意识缺失,营商环境反映的更是政治生态问题。
在呼和浩特市开发房地产的“苏商”赵云飞深有体会,当地干部请他从苏州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精准、专业、科学的招商引资,引入的项目要通盘考虑地方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承接能力、生态承载能力。”他认为,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招商模式,简单地把发展压力转嫁给个人,就算招来了项目,也不一定能发展起来。
有些地区还把招商引资看作“肥肉上门”,动起了“空手套白狼”的歪脑筋。
一位浙江商人抱怨说,当初自己是被当地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而来,没想到企业投产一年便被划入自然保护区,被相关部门要求拆除,一度关门停产。“招商引资前投饵喂料,审批建厂时百般刁难,建成投产后就把企业当摇钱树、唐僧肉。”类似“请客进门、关门宰客”等不当招商,已经给当地营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一面是落后的营商环境,另一面又在全员招商,经济怎么能搞活?地方政府越是这样干,越是抑制本地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2020年《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的牵头人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教授说。
对于合理招商,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要以科学的地方产业规划为前提,将招商范围和招商对象限定在合理范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另一方面要做好长期招商方案,合理配置利用招商资源,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此外,要坚持以存量带动增量,通过服务好已有外来企业和企业家,形成良好口碑从而产生好的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