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2021-03-2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完整、准确把握系统观念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更加主动自觉运用好这一基本原则,并贯穿在“十四五”时期全过程和各环节,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以及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落实落地的有力保障。

立足整体性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

系统观念下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不仅要理清哪些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要理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推动事物在整体上呈现出应有的属性或功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从整体性原则出发:

一是始终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目的性是任何系统都应具有的特定功能和既定要求,是系统整体性要求的直接体现。要始终牢牢把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信心与决心,心无旁骛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巩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充分彰显党执政兴国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中坚骨干作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任何挑战,都不能动摇、怀疑或犹豫,要自始至终、理直气壮、一以贯之地贯穿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二是始终贯通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前与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既要立足当前、以史为镜、继往开来,充分总结、评估和吸收已有的改革经验与有效实践,客观剖析存在的不足、短板和弱项,在总结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又要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放眼百年,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和时代性,不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和潜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向前。通过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与思考,就能更好地把握改革发展大势、辨明改革发展方向、制定务实管用措施;通过把国有企业近期、“十四五”时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就能更好地做到未雨绸缪、把握主动、占领先机。

三是始终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与要求。国有企业要紧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把握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重点与难点,继续在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进行久久为功脚踏实地的部署与推进。特别是落实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定的思路和举措,进而为“十四五”时期乃至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提供更为深厚的支撑。

四是始终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协同与匹配。着眼整体性搞好国有企业,要注重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国有企业在扬长避短、补足短板、锻造长板中提升整体效能,在应对市场充分竞争、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服务国家战略使命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实现应有的价值。要始终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注重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适配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协同性和互补性,使得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最大限度实现政策取向上的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的相得益彰。

着眼结构性把握事物不同结构和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

系统观念下的结构性,要求注重把握事物不同结构和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并加强对事物结构的辨识与研究。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事物存在演进形态的合理化以及系统功能作用的正强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从结构性原则出发:

一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总体要求,国有企业要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与潜能,推动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比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水平,增强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互动性,创新创造更多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二是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为抓手。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更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和调控的手段,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盘活存量,调整存量结构,做优增量,优化增量投向。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合理化、完善化、数字化和生态化。

三是以培育有效市场竞争结构为关键。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充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