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专访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十四五"期间,财税政策有哪些发力点?|首席评论
时间:2021-03-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不仅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更与每一个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期间,财税政策将如何调剂人们的收入?减税降费会成为长期的政策吗?财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点?《首席评论》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扩大内需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刘尚希带来一份《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议》。其中,刘尚希提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项战略任务,应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

刘尚希表示,从中长期考虑,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性的问题,比如说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我们现有的低收入群体的规模缩小。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民,由于农民的能力普遍偏低,导致农民普遍收入偏低。从战略来看,要扩大内需就必须花大力气解决低收入群体的能力偏低问题,只有他们的能力普遍提升了,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所以农民的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的一个基本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间,需要财税体制的改革和相关的财政政策来支撑。

应跟上数字化的大趋势前瞻性研究“数字税”

近日,刘尚希在“新经济大会”的论坛上,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新的税收制度”的观点。他认为:“我们需要一套基于数字化基础上的新税制理论”。

刘尚希表示,现在整个社会进入了数字革命的时代,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税源的结构、税基的结构,以及征管的方式也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再按照工业经济条件下的税制理论来设计税收制度、进行税收征管,是不相适应的。

例如现在的平台经济,在总部的地方不需要设置实体的机构,也可以销售产品和服务,只需在平台机构的所在地交税,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税源与税收的背离。所以正是从这么一个趋势上来判断,我们现在有必要适应、跟上数字化的大趋势。就像法国开征数字税,就是因为通过数字平台的这种国际贸易,使得法国收不到任何税了。所以“数字税”也可以视同为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利益的一个税收措施,我们现在就要前瞻性地进行考虑。

今年的债务规模依旧处于历史较高位

对于2021年的债务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且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较上一年减少了1000亿。对于整体下调的债务规模,刘尚希表示,跟去年比有所减少,但是跟以往相比的话还是一个历史的高位。所以,从债务的规模上来看,还是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减税降费方面,针对目前条件下一些特殊的、临时性的减税降费的政策取消了,但同时又出台了新的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来予以对冲,也是表现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依然是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急转弯”。

应稳定企业长期预期不能过度依赖减税降费

可以看出,今年减税降费的政策仍在继续加码,那么在“十四五”期间,减税降费是否会成为一个持续性、常态化的财政政策呢?

对此,刘尚希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减税降费不可能永远在路上,因为这些年一直都在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可以说这些年一年比一年大,再这么减下去,财政难以承受,财政风险就会急剧扩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6%以上,实际上国际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预测是在8%以上,即使站在宏观调控这么一个短期的视角,也没有必要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所以关键是把以前这些制度性的减税降费落实好,把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好,使市场主体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

公共资源要用预算制度来配置

刘尚希认为,“十四五”期间的财税体制改革将有三个重点,分别是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刘尚希指出,从预算制度的改革来看,我国现在有大量的资源是在公共领域,从一般公共预算来看,去年就达到了24万亿,加上基金预算和资本金预算,那至少有35万亿,如果再考虑大量的、其他资源性的资产,这个规模将更大。在公共领域的这些庞大的资源,就要靠预算制度来配置。

其中,判断预算配置的标准,则取决于公共风险,哪个领域公共风险大,这方面配置的资源就要多。比如去年疫情爆发期间,在公共卫生领域配置的资金就要急剧增加。另外,在预算资金分配上,要采取一些例如“零基预算”的这样一些理念,以风险为导向,这样更有利于更合理地去配置公共资金,从预算改革的角度来说,如何发挥预算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涉及到国家治理效能的问题。

第二个重点是税收制度,从营商环境的角度来说,税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税收的指标涉及到税负、税收缴纳的时间、便利性等,这既有税收收入制度、也有税收征管制度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怎么把这个短板补起来,完善市场环境方面的税收环境,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包括从长远来看,加快建立数字税,数字征管,这样来提高税收收入制度、税收征管制度与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的匹配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