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监管升级,严禁小贷公司提供信贷服务
时间:2021-03-1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从“培训贷”到“创业贷”,从“医美贷”到“裸贷”,大学生一度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香饽饽”。道道禁令下,这一市场依然暗流涌动。

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

此前,“校园贷”乱象虽经监管多次发文整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未远离校园。为何校园贷屡禁不止?此次监管升级,对小贷公司冲击有多大?如何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校园贷”泛滥

据悉,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整顿乱象,有必要尽快出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放贷机构客户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这对主打校园市场等小贷机构将造成重大打击,几乎断掉新客源。”有业内人士称。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认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从主观上来说易于操作,但如何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则考验机构的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水平,一些机构审贷环节较为粗放,不能够准确识别大学生群体,后续执行效果也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也让花呗借呗再成市场焦点。有大学生对记者表示,周围很多同学都开通了花呗,额度则是根据使用率,过段时间会有提升,有人是2000元额度,长时间使用者额度可能达到6000元左右。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以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放贷主体,不当使用数据驱动式营销策略。通过推送产品营销广告,片面地进行观念灌输,一些大学生逐步接受“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观念,容易落入校园网络贷款等陷阱。过去几年,大学校园贷泛滥,“裸条贷”等乱象时有发生,加重了大学生债务负担,扰乱了大学校园秩序,也积聚了金融风险。

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一直是很多网贷机构的“精准”营销对象。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整治过,例如,2017年6月,银监会等部门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但依然屡禁不止。

苏筱芮表示,违规校园贷屡禁不止,一是由于校园贷款市场广阔,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持续存在;二是大学生群体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落入诱导宣传陷阱。《通知》提出“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断完善帮扶求助工作机制”以及“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点”三项措施,既可以防范事前风险,也体现出人文关怀,能够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

董希淼则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少人片面地认为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不应该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因此,从金融监管部门到各高校及学生家长,消极对待大学校园金融服务,对正规金融机构采取不合理的限制措施甚至是围堵行为,大学生金融消费需求被迫转向不正规的网络借贷平台,这是近年来校园贷等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教训是深刻的。

从目前来看,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的整治还需多部门配合。对此,《通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放贷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从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建立日常监测机制等方面,要求各高校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三是做好舆情疏解引导工作。指导各地做好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政策网上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四是加大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中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

开正门、堵偏门

在严禁小贷公司、非持牌机构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后,《通知》也为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开正门”。《通知》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