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国情系列一:中国经济聚哪儿?
时间:2021-03-16 00:00:00来自:华创证券字号:T  T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十四五”蓝图已绘就。我们通过集中度分析,从区域、省际、省内三个维度,摸底中国经济的集聚情况。

一、区域经济集中度:向东部集聚,向城市群集聚区域集中度,是区域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沿海化和城市化是近年中国人口和经济集聚的两大基本特征。从沿海化角度,比较四大经济区域的集中度:

1.东部:全面集聚,消费缓降。1成土地,4成人口、基建、固投,5成GDP、消费,6成财政收入。近年消费集中度下降,主要是内陆地区消费崛起。

2.中部:投资较高,升势较好。1成土地,2成GDP、消费,近3成人口、基建、固投、近2成财政收入。近年集中度升势较好,尤其是基建固投。

3.西部:基建次高,消费偏弱。7成土地,近2成消费、2成GDP、近3成人口、固投,3成基建仅次于东部。财政收入不到2成但支出近3成,缺口趋大。

4.东北:全面下滑,消费偏强。近1成土地,近1成人口,除消费和财政支出外,GDP、基建、固投、财政收入均未超5%。财政难自给,经济边缘化。

从城市化角度,比较城市群的集中度:十大城市群贡献全国GDP近8成;三大城市群凭借不到全国2%的土地面积,承载了近3成人口、4成GDP、近5成财政收入和近7成出口。

二、省际经济集中度:回落中呈现三大特征

省际经济集中度是各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省际经济集中度由普升期进入分化期,主要经济指标集中度呈现三大特征:

1.集中度回落,分化看消费

2014年以来中西部GDP集中度明显提升。若将各省视作同一行业中的各家公司,2008年前GDPCR3、CR5升幅高于CR10,主要是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江苏4省受益于“外循环”。2014年以来GDPCR10反弹更强,反映了GDP排名5~10位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提升。

省际经济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消费的分化。消费集中度的绝对水平和变动趋势与GDP集中度均较一致,2020年消费前5高地和GDP前5高地完全重合。

2.基建“遍地开花”,投资消费不分家

相比集聚东部和中部的固投,基建“遍地开花”、相对更倾斜西部,受政策影响更大,集中度相对较低。

相比消费,固投受政策影响更大,集中度更低、历史波幅较大,但投资和消费并不“分家”——2020年固投前10高地中,有8个也是消费前10高地。

3.“富省更富”——财政收支差距拉大:

财政收入集中度和GDP较为匹配,但财政收支集中度之差不断扩大,显示“富省更富”,而其余省市面临较强支出刚性,需要较多转移性收入进行弥补。

三、省内经济集中度:内陆省会多“独霸”,沿海多现“双子星”

相较一般城市,省会城市基础设施更完善、资源更丰富、要素聚集能力更强。

通过省会GDP/全省GDP,可直观衡量27个省(自治区)的内部经济集中度:

内陆省份的省会GDP/全省GDP较高,且省会GDP往往数倍于次大城市,“强省会”特征明显,省内资源大幅向省会倾斜。

东部沿海省份的省会GDP/全省GDP较低,往往呈现两个强中心的“双子星”

格局。东部7省中,有5省省会2020年GDP占比低于“双子星城”。

从“双子星”投资和消费的分化看,东部7省中只有福建、广东的投资和消费高地“分家”“双子星”竞争仍大于分工,未来协同增效空间较大。

风险提示:

区域经济增速超预期,区域经济政策超预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