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时间:2021-03-15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报资料室/图

本报记者李哲北京报道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事实上,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与能源企业密不可分。《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能源央企代表纷纷表达了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举措的高度认可,并提出多项中肯建议。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清洁低碳转型迫切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能源央企的代表委员纷纷表达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并对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目前,我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煤、石油等一次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行业在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关键词贯穿始终。与此同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能源央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更是重中之重。谈及清洁、低碳,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能源央企的代表委员纷纷表达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并对具体实施路径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曹志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而我国目前还未实现碳达峰。与之相对应的是,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而我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

不仅如此,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

可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曹培玺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长期的、顶层的硬约束,这必将持续倒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加速转型。

国家电网方面表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而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

多措并举助力碳中和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规模加速发展期。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能量密度低等特点,给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带来巨大挑战,必须统筹施策,有效化解调峰、输送和消纳等难题。

当前时期,天然气成为一次能源中替代煤炭、石油的重要能源,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步提高。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天然气消费达3170亿方(其中,进口天然气1396亿方,对外依存度42.4%),在一次能源消费领域占比达到8.4%。

近年来,全国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不均匀性明显增大,再叠加天然气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给我国天然气保供带来了一定压力和风险。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吕亮功表示,为了保障天然气供应,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有效发展,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亟须国家加快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另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在近年来也备受关注。2020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各地积极出台配套规划和政策,推动氢能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链条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建成加氢站128座,投入运营101座,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马永生认为,“随着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