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社区团购企业商业模式被验证跑通的背景下,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大增。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公平竞争、食品安全等问题。去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商务部组织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发布“九不得”新规,试图对于社区团购市场进行规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提出《关于规范社区团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议,就行业目前发展现状、乱象以及未来走向提出建议。
社区团购规模大增
王填认为,社区团购模式能够提振农村市场。
过去一年,我国社区团购市场迎来较高增长。凯度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社区团购市场规模测算达到890亿元,同比增长78%;调研预测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210亿元,同比增长36%。
平安证券研报将社区团购定义为:“以社区为核心,商品品类主要为快消品和生鲜,消费者通过团长(一般为社区夫妻店店主)推荐或自行在小程序/App下单,次日10点左右在团长处自提的新型电商模式,主力用户为中低线城市、中等收入、女性。”
在王填看来,自2016年以来社区团购行业老牌企业的商业实践表明,社区团购“线上预售+次日自提”模式是可独立存在的零售创新商业模式。首先,“线上预售+次日自提”模式解决了传统零售模式的三个供应链痛点:一是生鲜消费刚需且高频,实现降低获客成本;二是“预售+自提”模式减少库存周转期,降低到家服务成本;三是促进了“以销定产”变革,打造从爆品开发、精准备货到无忧销售、塑造品牌的全链条产销模式。
其次,王填认为,社区团购模式能够提振农村市场;社区团购发展主要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及周边农村市场;社区团购模式能够提高冷链物流布局。生鲜商品是社区团购的战略性品类,其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必然会与之匹配发展,以保障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随着社区团购模式的普及,全国临近城际和省际间搭建渗透至行政自然村的高效冷链物流网络将大大提速。
需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团购行为的研究、治理,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消费者服务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月3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社区团购也是去年受到投诉的行业类别之一,产生的问题为“以生鲜为主的社区团购售卖的果蔬不新鲜,甚至缺斤少两”。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团购行为的研究、治理,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要压实社交平台和“团长”的责任,防止只销售不负责,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王填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建议中指出行业三大缺位:一是平台商户准入、商品进货查验、消费者投诉处理等全方位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建设缺位;二是团长准入标准和自提点管理标准缺失,社区团购“自提”模式促使自提点遍布大街小巷,团长是否具备食品经营资格、自提点是否具备存储冷链食品、生鲜食品等条件,各社区团购企业均没有这些关键环节的统一标准;三是消费体验和后续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对此,王填建议:“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依据2020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销售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南(试行)》,针对社区团购模式特点起草业态规范标准并组织开展企业自查自纠行动。修订《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将社区团购平台及相关运营机构纳入许可和备案管理。”
建议开展反不正当竞争立法调研
王填同时指出,平台野蛮扩张模式破坏了现有供应链产业和自身产业正常发展的平衡。
今年3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对于橙心优选、十荟团、食享会等5家社区团购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在对于上述多家企业的处罚决定书中,市场监管总局都提及企业“低于成本销售商品”“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将时间拉回到2020年,众多头部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不断加码社区团购业务。与此同时,行业融资热度也很高。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公开融资事件达19起,融资金额达到171.7亿元,同比增长356.3%。
在此背景下,行业陷入不断比拼价格的恶性竞争。王填在建议中提到,与网约车、餐饮外卖、共享单车等领域早期竞争如出一辙,以高额补贴实施低价竞争是互联网平台惯用的降维打击手段。王填指出两个明显的违法现象:一是通过交叉补贴低于成本价销售。二是破坏市场正常价格体系。以伊利某款牛奶为例,传统零售最低价与某两家平台社区团购显示的价格分别是65元/箱、41.99元/箱、45.8元/箱,实际出厂价是44.5元/箱。造成商品供应商的价格体系被破坏,消费者对往常价格的认知产生不信任。
王填同时指出,平台野蛮扩张模式破坏了现有供应链产业和自身产业正常发展的平衡。在供应商端,低价倾销引发品牌供应商遭遇跨省串货、低价外采、无发票竞价采购等乱象,伊利、可口可乐、金龙鱼、香飘飘、农夫、娃哈哈、统一、紫林醋业等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