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本世纪中实现碳中和的共识和行动,不仅推动了能源革命,更将开启一场工业革命。”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做出这样的判断。
目前,全球已有超百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愿景的时间表。据了解,瑞典、冰岛、芬兰等北欧国家计划在2050年之前达成零碳目标,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也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同样作出零碳承诺。2020年9月,中央高层公开表示,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雷的视野开始从能源革命扩展至工业革命。《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2021年,张雷的两会议案聚焦于零碳新工业体系。
张雷强调,全球碳中和就是中国制造进一步腾飞的历史机遇。工业体系去碳化带来的重构提供了中国高端制造业“换道超车”的机会,中国必须抓住碳中和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绿色产业。其中,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物联网等板块优势尤其明显。
在张雷看来,未来的20~30年,全球工业体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能源生产彻底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能源的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都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作为工业体系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的“世界工厂”,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达到了100亿吨,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约30%。
目前,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张雷指出,欧盟碳排放成本已经达到30欧元/吨二氧化碳,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60~90欧元。在当前的定价水平下,欧盟碳价格折合煤电的额外碳成本为0.23元/度,折合焦炭制钢的额外成本为400元/吨。
此外,欧盟即将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打算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的方式降低碳泄漏的风险。美国和英国也正在酝酿类似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制造的零碳转型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这场由能源革命引发的零碳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占据制高点。
首先,零碳新工业体系的基础是可再生能源系统,而中国具备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提供数倍于中国经济之所需。同时,中国具备绿色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这有助于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市场,也是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广阔的市场空间、自由的创新发展加上绿色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必将牵引中国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绿色产业。其中,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物联网等板块优势尤其明显。
张雷表示,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三北地区的风电成本和青海等地的光伏成本已达到0.2元/度以下,基于远景的创新技术,2023年三北地区的风电与储能度电成本将下降至0.1元/度。未来,如果中国充分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快打造基于零碳能源的新工业体系,那么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将获得“绿色通行证”,绕开碳关税,而且还会因去碳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到时,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将从“人口红利”转向“绿能红利”,成为全球零碳新工业的中心。
零碳新工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大循环中取得优势地位,也将极大促进国内大循环,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和增长空间。低成本的零碳能源系统将有效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而且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在此之上的新工业体系也将具备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张雷告诉记者,未来的能源生产若想彻底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我们还需要应对风、光高比例、大规模的并入电网的挑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构建“新电网”。
目前,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为了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基于此,张雷建议未来各方至少要从以下3个方面积极布局:
其一,在已经确定好路线图之后,国家还需要为目标的实现制定量化的目标。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则是为2030年前的碳达峰设定峰值,并根据峰值测算出年度的碳排放总量。张雷认为,只有清晰透明的总量目标体系,才有助于按行业逐层分解,有效确定碳配额,为碳排放有效定价,并实现碳交易市场的合理运行。
其二,政府需要制定零碳新工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自己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
其三,国家应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壮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并加快培育零碳能源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技术。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