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贵州省铜仁市9个集体、12个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查颖冬、王明礼、文伟红、王昭权……一位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调研、走访、解决困难、发展产业,是无数个人组成的团体不怕苦不怕累,团结一致科学战贫的结果。
截至2020年末,铜仁市94.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区县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铜仁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名列全省前茅,多项脱贫攻坚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铜仁并没有停下对农村、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工作,趁热打铁,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在铜仁这块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始。
坚持党建引领
对铜仁而言,扶贫的阻力是很大的,这里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最开始,全市所辖10个区县均为贫困县,共1565个贫困村,其中1个深度贫困县、2个极贫乡镇、319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万,贫困发生率24.74%,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2.44%,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2%。尤其是深度贫困群众大多数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经济资源匮乏,发展基础差,扶贫开发成本非常高。
面对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铜仁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对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动力来源,在乡村建设中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铜仁市的党建扶贫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党建扶贫作为扶贫的措施之一,强调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新的做法。
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独特作用,铜仁市早在2013年2月就启动了以“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建强堡垒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党建”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品牌”的规划,在所有行政村(社区)按照统一标准创建“干群连心室”,在干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复杂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退休干部转业军人回原村”的要求,每年选派万余名干部长期驻村帮扶。依托铜仁智慧党建云,构建市、县、乡、村(社区)四级网络管理体系,畅通管理沟通渠道,实现鼠标一点,社情民意尽显,有力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到2014年,这里就实现了所有乡(镇)村(居)全覆盖、干部全覆盖、任务全覆盖。驻村干部全年走访群众197万余人次,召开调研座谈会1.66万余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24.5万条,协调解决资金3.27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0余万个,协调项目12251个,办实事好事15.5万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5132起。
铜仁市实施的“党建+产业”模式把党建扶贫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但找到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有效途径,而且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对接,为铜仁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产业助力脱贫
如何能让贫困人口长久地富裕起来?这是铜仁的扶贫干部在工作之初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是他们为贫困户找到的致富之道。
铜仁市按照“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总体要求,以“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推动扶贫产业的组织化、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合作方式以及“九丰+”、玉屏温氏“411”等合作模式。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铜仁推进以坝区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50.5万亩,粮经比调整为32:68。全市定植茶园18.2万亩、中药材14.6万亩、精品水果7.6万亩、油茶25万亩,播种蔬菜面积234.6万亩,发展食用菌4.52亿棒,烟草种植稳定在12.5万亩,发展畜禽家庭农场1229户。领头部门又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重点企业扶持,认定6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7家市级龙头企业成功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8家以上。
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和技术作支撑。铜仁市在第一时间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下乡”活动,对贫困人口开展的各类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贫困人口“造血”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贫困人口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促进贫困人口增收。鼓励科技类、学术类社会组织为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配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跟进也是重中之重。铜仁市开展农村“组组通”工程,硬化路12103.4公里全面建设完成,通畅5982个村民组,受益人口32万户12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