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相结合;
深入调研,科学设置指标,立足现实考量长远,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炉过程,是我国经济民主科学决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之治”的一次伟大实践。
这份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纲领文件,擘画出一个14亿人口大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方向引领,意义重大、备受瞩目。
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坚持制定规划,坚持执行规划。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将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更厚实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第二个百年”恢弘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集思广益人民民主真谛的伟大实践
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7万字、内容达142页,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个专栏列出119项任务……结合规划纲要草案中一系列具体部署,代表委员开展了认真审查讨论。
“面对仍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这份草案是一份在关键时期制定的关键文件。”刘尚希委员说,凡事预则立,“预”就是做好规划,“立”就是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将宏伟蓝图变成美丽现实。
“展望未来5年乃至15年,民生福祉仍然是重中之重。”张连起委员说,建议草案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进一步着墨,以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周弘代表建议,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要普及数字化知识,防止出现新的数字化弱势群体。高阿莉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教育评价社会组织发展,形成教育多元评价体系。郑功成代表建议,纲要第61页的“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一节中,将“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改成“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事实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提交到代表委员手上之时,早已历经“千锤百炼”。
2019年2月,一份有关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请示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到了国务院,这就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起点。
形成初步思路、搭建框架、形成规划纲要建议、起草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稿在夜以继日的反复打磨修改中日渐成熟,并最终通过法定程序落地成为正式规划文件,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共同行动。
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相结合,是本次文件起草最鲜明的特点。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2020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出席人员涵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
在一次次深入调研、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奋进的共识……
“我印象很深的是重庆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他就讲特殊教育领域面临的困难,怎么能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参与特殊学校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周南谈及规划编制中的座谈会时说:“大家的问题可能落点比较小,但是反映出来的是大问题。”
2020年8月16日一大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平台同步推出了新专栏——建言“十四五”。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五年计划和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
“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到启动网络意见征求活动,从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到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这次五年规划建议征求意见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堪称前所未有。”一位曾多次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的起草组成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十四五”规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充分发扬民主,既加强顶层设计,又注重基层的智慧和实践,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制度优势。
与时俱进科学决策的伟大实践
以五年为周期,规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我国落实发展战略、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方式。
一个五年接着一个五年,回溯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从“计划”到“规划”,从主要关注产业发展,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五年规划”已经从经济发展规划演变为综合性的国家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内容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还包括科技创新、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甚至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
规划蓝图,科学为要。我国五年规划制定的过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