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气候行动目标,在展现大国责任担当的同时,勾勒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格局。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以生物基新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降低对化石资源依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碳减排潮流下的机遇和挑战,安徽省蚌埠市加快前瞻布局,以创新促发展,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的新名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绿色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落地生根,在后石油时代“换道超车”,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探索中国方案。
转型勾勒绿色产业新版图
沙、沙、沙……从聚乳酸生产车间传出的声音仿佛春蚕在吃桑叶,阳春三月,位于蚌埠市固镇县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内,全球单体最大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正在高速有序地运转。
伴随着春天的步伐,一张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新版图,沿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徐徐展开。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升级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看来,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不仅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和跨越赶超的关键“棋局”,也将为全球的碳中和目标探索中国的创新方案。
“对我来说,这沙沙的声音就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原集团)副总经理乔树兵至今难忘,2020年丰原集团年产10万吨聚乳酸一期项目投产时,蚌埠市市长王诚手捧着聚乳酸颗粒时兴奋不已的表情。
“经过20多年的潜心攻关,丰原集团打通了从玉米到乳酸、聚乳酸,再到下游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这条生产线标志着中国聚乳酸生物新材料产业化的成功和一个重大生物环保材料平台的诞生。”乔树兵说,全球范围的限塑、禁塑已是大势所趋,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市场缺口巨大,目前全球的聚乳酸年产能还不到30万吨。而到2021年底,这个基地预计将实现40万吨聚乳酸的年产能。
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不仅会造成海洋动物的死亡,还以微塑料等形式出现在食物链中,影响人类健康。
抓住风口机遇,拥抱碳中和,发展生物基和硅基两大绿色产业,推动绿色转型,是蚌埠市在洞察科技、产业变迁趋势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抉择。
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蚌埠市借势发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紧扣“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前沿趋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丰原集团、中粮生物、雪郎生物等龙头企业,不断固链、补链、强链、延链,助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之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蚌埠市明确了重点发展“四聚一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体系(“四聚一素”指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纳米纤维素),同时延伸拓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制品、纺织服装、家具用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蚌埠市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生物基制品无尘生产车间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扫尾”工程。
“月底新车间装修结束,我们与丰原集团密切合作,用丰原的聚乳酸原料,生产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盘、快递包装袋等新产品。今年上半年,新车间即可投产,年产能达5000吨,产值将达5亿元。”公司总经理任柏成说。
“之前聚乳酸原料掌握在国外巨头手里,不仅价格昂贵还买不到。随着国产聚乳酸规模化量产,下游生物基制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提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任柏成充满信心。
针对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建设、产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安徽省和蚌埠市先后出台专项政策,全方位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产业风口和政策利好的加持,形成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汇聚流动的磁力场,一个市场需求牵引生产、创新技术有效供给、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目前全市生物基新材料规上企业共316家,总产值76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呋喃聚酯(PEF)、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四聚’产业体系。”蚌埠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款式新潮的衬衫、富有创意的厨房用品、造型可爱的儿童餐具……丰原集团的生物基产品展示厅里,用玉米原料制作的各类产品琳琅满目。
从环保塑料、纺织品到环保板材,丰原集团不断拓展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终端应用场景,延长创新链条,开发出服装、包装袋、餐饮具、农地膜等200余种下游应用产品,顺利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
“二期将按照模块化推进聚乳酸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产能提升步伐。计划建设6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产能达30万吨,全部建成后可年产190万吨聚乳酸,开启百万吨级聚乳酸产业化进程。”乔树兵说。
作为生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