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转型需理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时间:2021-03-1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在建议中均提到,碳中和转型在未来理顺机制,也有来自传统能源公司的代表委员带来对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思考。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綦宇北京报道

去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那之后,相关话题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这也是“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国家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应该力争更多的省市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在近日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表示,“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各方面共同努力,减少阻力,加快转型。”

碳中和转型需理顺机制

多位代表委员在建议中均提到,碳中和转型在未来理顺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建议,应加快气候变化顶层立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更好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建议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顶层立法,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他说。

从全球环境来看,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有的还通过立法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而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尚无上位法。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

也是因此,从顶层设计上国家要建立起碳总量的目标,统筹不同程度发达地区和不同功能区的碳排放政策与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贡献率的积极影响,抑制高能耗产业扩张。

“过去实际上也有过气候变化法的提法,但那时的总量控制目标并没有明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需要进行统筹制修订,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甚至是土地利用法。”

除了需要顶层的碳中和法律法规制定之外,现行制度下有一些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认为,目前的能耗双控制度并不完善,以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政策导向更清晰。

“一刀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偏离了碳中和的政策导向。”张雷表示,“为了满足能耗考核,一些地区关停和迁移高能耗产业,但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降低能耗。”

他认为,中国需要加快增加绿色电力消费,而不是被动控制能源消费。中国要到2040年前后基本实现绿色电力供应,绿电不纳入能耗指标,会让考核体系更科学,政策导向更清晰。

而在碳中和的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明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应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过去,总有观点认为可再生能源越多越不安全。”周大地表示,“但现在我们每年大量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灾害没有解决。所以,维持原有的能源结构,一有能源问题就去找传统能源解决的思路已经落伍了。”

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科技能力、制造能力和动员能力,全社会一同解决低碳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包括能源的稳定安全供应、平稳供应和保障度提高的问题,不能一有问题就退回来再搞煤电。”周大地说。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际上也面临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认为,我国绿电的市场地位与其战略作用不匹配,并网占比不到10%的风光电量,存在弃风、弃光和低电价市场化交易等问题,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绿电认证标准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绿电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

“从供给侧来说,中国有差不多十来年一直引领着风电光电全球装机容量,而且还有很多的产能没有释放。”武钢表示,“但是现在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瓶颈就在于消费侧,让整个社会大家都积极主动的通过政策引导,带头用绿电。”

他建议,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构建绿色能源结构,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体系减排;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在有充足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之上,还应推动整个工业体系向低碳化转型。张雷表示,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绿色产业,尤其表现在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物联网等领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和市场,也是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加上绿色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将会牵引中国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张雷说,“在此之上的新工业体系也将具备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