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
“过去一年,虽然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中国市场的大门却越开越大。”王冬胜表示,中国经济在疫情之下展现出了韧性,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近期金融领域开放的提速,大幅提升了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后疫情时代中国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往哪些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在2021年有哪些机会?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王冬胜: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投资将大幅回升,出口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居民消费将进一步回升。消费回暖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策重点更强调高质量增长和扩大内需。从改革措施来看,有几个方面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点:首先,更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例如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其次,更注重绿色发展,报告提到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第三,强调国际合作。今年强调“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重申对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视。这些都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中国的金融开放需要哪些条件做基础支撑?
王冬胜:中国不断推进金融业改革与开放,并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为了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市场开放,下一步还需继续提高金融、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及管理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中国对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吸引力。互联互通方面,在稳步推进“市场连通”“资金流通”的同时,我们期待下一步着力推动“制度融通”,促进与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对接。此外,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开放是不可或缺的智力要素,吸引和培育适应新格局、新技术、新挑战的金融人才也非常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有新的机会吗?
王冬胜:中国经济在疫情之下展现出了韧性,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近期金融领域开放的提速,大幅提升了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境外机构投资者增持人民币债券超过万亿元,到今年2月,境外投资者已连续27个月增持中国债券。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推动人民币在跨境业务中的使用。今年年初,央行牵头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对跨境人民币资本金使用范围、人民币资本金再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进一步便利化。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跨境业务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此外,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正在稳步推进。从长远来看,数字货币的应用有望最终推动跨境人民币支付和结算效率,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大湾区金融怎么做?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大湾区在金融领域政策落地层面的重要突破有哪些,以及还有什么难点亟待解决?
王冬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来,在三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使大湾区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互通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政策指引下,很多领域实现了突破。例如,去年5月,《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随后包括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等陆续实施。此外,自由贸易账户在自贸区落地,“深港通”运行不断优化,跨境移动支付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
同时,要看到,大湾区金融市场互通和开放等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一些制度性障碍仍制约着区内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金融监管差异、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跨境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我们建议可通过赋予大湾区内现有自贸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自主改革权限,进一步消除制度性障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
我们建议的具体措施可包括,借鉴欧盟经验,在大湾区实施金融机构牌照和资格“单一通行证”制度;探索通过立法,将部分与跨境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香港判例法率先在自贸区转化为当地金融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动落实法律规则的趋同;以征信记录跨境使用为突破口,推动大湾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尽快推动落实此前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探索建立深港澳数据融通机制;推进区内从业资格互认,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加强两地合作、促进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等。
证券时报记者:从金融监管方面来看,您认为不同市场间形成监管措施互认的难点在哪里?推动其进展的可行措施有哪些?
王冬胜:“跨境理财通”启动后,大湾区内地的零售投资者将可以直接开设和操作跨境投资户口,在“专属账户封闭管理、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于海外市场;港澳居民通过在大湾区内地银行开设的专属账户,可以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这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