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调研小组2021年3月6日发布《2020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文简称“年报”),是一份全景式披露财政部(财政部门)执行财政政策情况信息的报告。此前,该调研小组于2020年8月6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半年报”)。
时值全国两会期间,众所周知,每年财政部都会向全国人大提交预算报告,地方财政部门也会给同级人大提交预算报告。那么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的发布是否还有必要?
预算报告供人大代表审议。透过预算报告,透过政府预算,我们可以了解财政大事,了解国家大账,了解国家大事的财政保障状况。预算报告和政府预算毕竟专业性更强,除了专业人士和关心某些方面内容的人士之外,一般老百姓不太可能花太多时间去看预算报告和政府预算。但是,一般老百姓对财政这一公共事务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愿望去了解财政部(财政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年报(半年报)的发布适应了这种需求。
年报(半年报)标题中的“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强调的是“政策执行”。财政政策是中央制定的,财政部(财政部门)是在执行财政政策。当然,财政政策的执行落实需要政府其他各个部门,需要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单位的协同配合。作为财政部调研小组的报告,重点阐述的是财政部(财政部门)的落实情况。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过年报,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一年来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年来财政部(财政部门)做了哪些大事,年报(半年报)与预算报告和政府预算所披露的信息是互补的。
现代政府更加致力于信息的公开透明。财政部调研小组发布的报告(包括年报和半年报),是财政部政务信息的主动公开。
2020年,谁都不能回避的主题是疫情防控。疫情防控是一件与人人相关的大事。疫情持续时间长,从年初的疫情防控应急战,到后来的疫情防控常态化,都离不开财政。疫情防控是典型的现代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疫情发生之初,财政部就推动“两个确保”,确保人民群众不因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病人救治经费有保障,地方财力不足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温暖人心,体现担当。这一年,各级财政投入疫情防控的资金超过4000亿元。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是怎么来的?老百姓肯定关心。透过年报,我们看到财政部(财政部门)如何节约资金,看到财政部(财政部门)如何想方设法筹集财力。钱筹集了,如何尽快使用到位,也很重要。2020年的疫情防控资金下拨速度惊人,第一笔给湖北的10亿元疫情防控资金仅用约10小时就拨付到位。非常时期非常举措。抗击疫情紧迫性高于一切,按部就班肯定会耽误疫情的防控。超越常规的务实做法,充分体现了财政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要求。
年报共十部分,最后一部分是财政政策展望,谈的是未来事,前九部分综合起来看,就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财政部(财政部门)如何执行宏观财政政策,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如何有效保障重大战略政策目标的落实,如何创新机制,如何提高财政治理水平。各部分均充分展示了财政部(财政部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主要工作。
2020年,国家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效果得到更充分显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很好的基础。更加注重绩效管理,将绩效成果加以应用,让财政资金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财政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透过年报,我们看到这一年财政部(财政部门)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上的努力。绩效管理及成果的应用,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用钱效益不高的支出项目,经费就可能被压减,压减下来的经费用到效率更高的项目上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财政工作在许多时候都是要有真金白银作为保障的。除了常规的节约支出提供财力之外,财政部(财政部门)多渠道筹集财力,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新增专项债券规模,不一而足。不少财政工作都是细节,财政事务绝不是简单的收收支支。确定筹资渠道,挖掘财力筹集潜力,还涉及许多具体工作。抗疫国债的发行,不是规模确定了就了事,而是要做好债券的发行工作。年报给出了一些细节,债券发行如何精心组织,合适的时间节点如何选择,如何考虑其他影响,如何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释放出合理的流动性,这在年报中都有披露。
中央财政直达资金机制创新是2020年财政工作的一大亮点。相关信息年报用一部分的篇幅予以披露。资金筹集到了,以最短的时间内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去,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是一种机制创新。年报这部分信息的披露相当形象,省级财政部门要当好“过路财神”,但不能做“甩手掌柜”,生动地概括了省级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一点都不能少的实际情况。直达资金是政策性非常强的资金,做好直达资金使用、拨付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就更加重要,年报也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信息作了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