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东莞产业配套优势相结合,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策源与转化主阵地。
2020年,在内外部复杂的环境下,东莞GDP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1%,总量达9650亿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有望在2021年迈入万亿GDP俱乐部。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就在不久前,东莞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聚焦“打造新动能”,推出16条政策干货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相契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东莞要如何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的专访,畅谈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双循环”等话题。
梁维东在专访中表示,“东莞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谈制造业发展:培育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东莞企业《南方财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东莞提出要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今后一段时间,东莞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
梁维东: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一直以来,我们始终保持制造业较高比重,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在50%左右。截至2020年底,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数量居全国第2,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78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
“十三五”时期,我们加快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从2015年的15.9%大幅提升到43.3%,拥有自主品牌和研发机构的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超过四成,委托设计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占比超过七成,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大幅增强。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按照省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的部署要求,抓住关键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一是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和锻造长板,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链主”企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缺失环节定向招商精准招商,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等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构建多元支撑的先进制造体系。厚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优势,全力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鼓励引导纺织服装、食品粮油、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突围,努力培育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东莞企业。为了进一步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已经在全市统筹约70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接下来将以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建设,强化产业招商,引进培育一批新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为先进制造持续赋能。深度参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大力引进培育优质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机构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东莞制造业质量变革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谈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南方财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十四五”时期,东莞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接下来,东莞将如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如何进一步提升重大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
梁维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去年国家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在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完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经过短短不到三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800多人的科研队伍,获批4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孵化出25家企业,产值超过3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