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业发展的“十四五”蓝图徐徐展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从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三方面,指明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健全的方向。
本报记者提取了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五大关键词,并请多位业内专家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未来的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之间必须均衡、协调,金融创新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科技将步入守正创新、合规发展的轨道。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债券市场提质增效、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等都将迎来重大机遇。
关键词一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特点: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针对这一提法,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伴随未来国家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金融体系也要适应发展格局的转变,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规划纲要草案从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三方面,指出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适应性方面,要求金融体系实现金融结构、融资结构的优化。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新发展,在融资结构上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求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竞争力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温彬还表示,普惠性方面,主要强调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求金融对经济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在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准作用。
对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期公开表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明确中央银行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本目标,强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通过跨周期设计建立有力而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近些年,央行除传统货币政策操作外,也承担包括宏观审慎等多维度的金融管理职能。”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相较而言,传统中央银行功能更加单一,聚焦在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管理方面,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下,中央银行的功能则会更加丰富。
在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方面,明明认为,未来货币供应量会保持稳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类似欧美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供应要与名义经济增速相适应;供应机制也在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需要,与实体经济合理配合。
针对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方面的表述,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员邵翔解读称,利率市场化依旧是方向,在健全现代化货币政策的框架下,未来将着力打造以逆回购和MLF利率为核心的政策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LPR的报价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
开源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为敩认为,规划纲要草案的表述中,强调了LPR的作用,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不畅的情况后续有望改观。一方面,明确要求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有效的市场利率报价,表明后续LPR对长端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作用可能更强。
金融机构改革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在经营管理制度方面已经很健全,并步入了全球一流银行行列。下一步,应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包括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中小银行的发展,需要通过注资进行资本补充,来化解存量风险;更长远看,则需要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小银行的支持政策。因为,中小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可以通过差异化监管,为中小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曾刚表示。
关键词二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特点: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完善,历来备受高层重视。“十三五”规划纲要曾提出,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中国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系日益丰富完善,既包括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也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等,具备了金融的完整体系和生态。
“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金融体系内部,不同金融市场、金融领域、金融业务之间的联系性和传染性也在增强。因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