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金融业今年的重点工作中强调,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4日,在38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3家披露了2020年业绩快报或年报数据。其中,多家银行表示,资产质量多有改善,且部分银行不良率呈下降趋势。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2020年银行业面临资产质量压力较大,但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也有所增加,因此部分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或不良率得以下降。
3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布的一组数据,验证了上述说法。他指出,2020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2017年至2020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总和。
郭树清亦提示道,2021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力度不减,可能还会增长。3月1日,首批个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试点落地,已经为2021年不良资产处置拉开帷幕。
警惕2020年延期贷款资产质量注意3月底关键时点
在近期部分上市银行公布的业绩快报中,资产质量提升的走势与银行业整体趋势一致。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为2.70万亿元,不良率为1.84%,较2020年三季度环比“双降”。
不过,郭树清仍提示道,2021年将保持处置力度不减。
郭树清指出,银行业每年贷款都是净增长的,贷款增速保持在12%左右,2020年情况非常特殊,增长速度非常快,量非常大,但即便如此,全年都没有超过13%。郭树清称,在疫情发生以后,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肯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还款就会有困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状况,更没有能力偿还贷款,所以不良贷款上升是必然趋势。
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朱宇向记者提示道,由于时滞效应,当前的资产分类有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资产质量,且随着纾困政策于2021年3月后陆续到期,潜在风险可能集中暴露,违约风险上升。“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国内的疫情冲击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企稳向好,但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仍存在经营困难。”
“企业普遍存在的生存压力可能会传导至金融机构,部分中小银行不良率攀升对金融机构的传染效应。”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梦宇亦担心道,“2021年3月是还本付息高峰期,也可能是受疫情影响的信用风险集中暴露期,部分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较高、拨备不足的中小银行可能受到较为严重的短期冲击,影响部分区域金融系统稳定性。”
“为扶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发展,2020年我们做的延期贷款规模比较大,其中确实有一些企业可能没有顶住经营压力,出现破产、倒闭。不过我们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一直十分关注,风险还是可控的。”某股份制银行地方分行行长如是说。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也在近期公开指出,3月底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点。谷澍透露道,近期该行一直在监控去年延本延息那部分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从目前的情况看,比普通贷款不良率高一些,但是仍然可控,从农行的样本来看,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是有的,但这个风险是基本可控的。
“受去年疫情影响,预计今年银行不良贷款存在暴露的压力。”邮储银行研究院娄飞鹏告诉记者,“在具体领域上,企业贷款方面,负债率较高、主营业务不突出以及不适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不良贷款增长的可能性更大;居民贷款方面,依靠借贷过度消费的领域不良贷款增长压力较大,如信用卡领域。”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亦指出,2021年资产质量压力可能体现在制造业方面,这背后的原因,从短期看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长期还是由于经济下行、资本回报率下降。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破冰”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疫情之下,不良贷款的压力不断积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处置需求正在持续增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良贷款的处置将成为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郭树清介绍道,2020年银保监会已经开始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谈及2021年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郭树清称,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指标,还在和各家银行沟通,看看银行怎么估计自己银行的状况,因为有的贷款期限比较长,可能2021年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还会增长,甚至会延续到2022年。
在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禁区”在日前得以解禁,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正在加速。
据悉,3月1日共有6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功竞价,涉及不良贷款本息金额合计6.57亿元,全部采用多轮竞价方式。
谈及为此次个人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做的准备,平安银行方面表示,自收到征求意见稿之日起,即为业务落地做全面准备,包括积极与银登中心汇报、交流,紧盯政策导向与进度安排;推动市场需求调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