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展望了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强调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意义。
据肖亚庆介绍,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也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工业和信息化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从总体看,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的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促进实体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肖亚庆提及三组数据:第一,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的占比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第二,“十三五”时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第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也有明显提升,由约1.8万亿元增加到了3.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5%提升到3.7%。
展望未来,肖亚庆表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牛津大学的马丁·克里斯多夫教授的这个观点被众人接受。那么,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如何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呢?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根基就是固产业创新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全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未来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从而持续为世界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扬优势主要是扬市场优势和产能优势,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我国消费品市场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大规模的新兴市场,对世界制造业产品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制造业产能也是全球最大的,许多行业产能无法饱和释放,因此充分放大我国的制造业产能优势是未来主要的努力方向。
他表示,补短板和强弱项基本上都是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均衡发展,我国突出的短板是尖端科技领域人才不足,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项目上。在这些领域,目前我国受制因素还不少,下一步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力争尽早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从而真正让我国制造业独立创新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