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锦石
时间:2021-03-05 00:00:00来自:乐居财经字号:T  T

建议1:加大城市群、都市圈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

背景: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但目前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中,同时大小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差异巨大,住房供需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小城市人口外流、住房过剩,大城市流动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口巨大,大城市住房问题、小城市发展问题已然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8年9月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提出,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但美丽乡村建设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发展的内生动力缺失:一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等发展资源;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村民和村集体在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动中,传统的守望相助的社区正在消失,村民的集体认同感逐渐淡薄,村级组织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动员职能;三是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对滞后。

具体建议:

1、加强城市群、都市圈顶层总体规划,通过强化三规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公共基础建设,强化大城市对圈内中小城市的辐射。

2、允许大城市与周边县市、城乡建立联动,加大大城市辐射的周边中小城市住宅供给,分担大城市住房压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时带动周边小城市发展。

3、城市群、都市圈内公共设施配套一体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资源政策,如医疗、教育等;参考澳门的横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类试点。

4、在土地利用、财政投入、监督考核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激发基层政府、村民和各种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5、聚焦发展要素,继续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制定切实政策鼓励农村青年人群回到家乡发展,为企业和青年人群提供创业与发展空间,使农村成为企业和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共同积极做城乡高质量发展共创者。

建议2:加大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背景:

近年来,地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由于防洪排涝设施的不足,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侵害依然严峻。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2020年南方地区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重汛情,梅雨季长达62天,梅雨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江河共发生21次编号洪水,次数超过1998年。太湖发生历史第3高水位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松花江均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由于降雨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往年偏多,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较重,损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城市防涝设施的缺失,多地出现“城市看海”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具体建议:

1、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幅提升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定期疏浚大江大河,遏制违法侵占水域行为,增强江河湖泊的吞吐能力;二是强化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1.29万亿元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鼓励地方政府在中央基础上扩大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三是加大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成立防洪排涝专项基金,指导、吸引民营资本与政府、国有资本合作共同建设、运营防洪排涝设施,为防洪排涝事业壮大力量。

建议3:优化光伏建筑、保温技术利用,推广低碳、健康住宅

背景: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八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2020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为10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同时我国建筑能耗强度仍然高于各经合组织国家。

建筑业能耗高的同时,传统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外墙外保温材料掉落伤人事件偶有发生;部分保温材料未使用防火阻燃技术,引发火灾事故等。

综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具体建议:

1、大力推广低碳住宅。一是制定国家强制性低碳建筑标准,并对低碳住宅进行明确定义;二是在土地供应时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场低碳住宅供给;三是参照低能耗家电鼓励等系列政策,对购买达标低碳住宅的个人进行现金补贴或契税减免。

2、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

3、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