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方案的公布,被划入北向拓展带的苏州相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在原来虹桥商务区的基础上,上海的5个区以及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的部分地区也都被纳入进来。
根据《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范围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以及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
这里将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即上海虹桥商务区(“一核”),和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两带”)。其中,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
坐拥高铁苏州北站的相城,近年来不仅借助交通互联互通抢抓先机,同时也从人力、资本、产业等要素借力沪苏同城化。
交通一体化
两地同城化,离不开交通一体化。
长期以来,苏州和上海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经济相融。背靠上海,无疑成为近年来苏州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去年11月20日于上海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苏州赴上海对接说明会、苏州城市推介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长期以来,苏州的发展得益于紧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带动。
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当天在作城市推介时表示,苏州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海的辐射引领,正是基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让苏州“在大树底下种好了碧螺春”。多年来,苏州一直处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的最前沿,是长三角中与上海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
李亚平说,两城变“同城“,往来如“串门”,是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对接的期盼与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两地轨道线网日趋密集。“苏州北站扩建后将牵手上海虹桥枢纽,共同承担长三角客运中心功能。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全线运行,苏州轨交S1线、10号线将分别与上海轨交11号线、17号线实现对接。”
多个数据佐证了两地交通同城化的紧密。
去年12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的《2020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下称《报告》)称,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三个中心城市均与周边城市形成了较为显著跨城通勤联系。其中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区内“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占总量的93.17%。
《报告》称,作为城际长途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在苏州与上海两地之间每隔5-10分钟就会载客开动,然而即便这样,高频的发车班次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位于相城区的苏州北站,是距离上海虹桥最近的地级市高铁站。京沪高铁与即将开工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在此交会形成“黄金十字”,该站也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推进建设的两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对于打造长三角核心高铁枢纽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2020年5月,“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挂牌,预期总建筑规模约100万平方米。2020年12月22日,通苏嘉甬铁路正式启动海上钻探,这条连接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的高铁,一方面使得江苏到浙江的高铁可以不再绕行上海,缩短行车距离的同时减缓上海虹桥客流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苏州北站形成高铁的“十字交会”,从“节点”升级为“枢纽”。
2020年12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将全力推进“沪苏同城化”发展,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将联合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及长三角核心高铁枢纽体系。
今年2月5日,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规划管理处、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规院上海分院共同签署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合约。
作为国家高铁“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的十字交汇处,苏州北站未来还有多条城际线都在这里交汇。
目前,相城正全力推动苏州北站的扩容改造,建成后将是整个苏州范围内最大的铁路枢纽。在苏州北站改扩建规划中,苏州北站未来将与上海虹桥枢纽共同打造成为国家级高铁复合枢纽,进一步促进沪苏协同。与此同时,苏州北塘河动车所的方案已通过国铁工可审查,建成后将使苏州北站具备“始发终到”功能,进一步缓解上海虹桥枢纽的压力。
而相城与虹桥的合作,在该区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之前就早已开始。
2018年8月,相城在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内购置两幢楼宇,布局虹桥相城大厦,并于2019年在此打造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A区)。2020年,产业园B区开园,规模再壮大。自开园至今,这里已累计举办活动30余场,已入驻和意向入驻的科创企业、投资机构、服务平台等50余家。
2019年底,《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对外公布,将推动虹桥商务区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2020年,“联界中日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