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是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早有猜测,各有预期。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明确表态:实施渐进式的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
至此,算是“靴子落地”。
事实上,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结合中国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延迟退休年龄无可厚非,但需要厘清几个问题。
渐进式延迟退休
简单讲,“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指,在既定退休年龄上,每一年延迟几个月,或者说每几年延迟一岁。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成熟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延迟三个月,这样,每四年能延迟一岁;另一种是每年延迟四个月,每三年时间延迟一岁。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10年欧洲出现债务危机,为缓和财政支出的债务负担,欧盟十几个成员国都延迟了退休年龄,大部分成员国采取的都是渐进式延长的办法。
如果按三年延迟一岁计算,女工退休从50岁延迟到60岁,需要30年,如果延迟到65岁,需要45年;如果按四年延迟一岁,那便需要40年时间才能延迟到目标法定退休年龄。
考虑到国际经验和现实国情,从研究层面来看,中国大概率也会选择一年延迟三个月或者四个月的做法。因为,如果一年延迟两个月,六年才能延迟一岁,时间过长,达不到缓解社保压力和节约人力资源的预期目的。如果一年延迟五个月甚至六个月,那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社会阻力太大,社会成本太高,实无必要。
原由
人口老龄化是大背景。在此大背景下,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目前的退休制度,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符合当时的条件,但现在的情况变了。
第二,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错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第三,社保基金缺口问题显露。
毫无疑问,第一、二点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但第三点才是社会最关注的重点。
不同口径下的养老金缺口
早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就对养老金缺口进行了测算。
课题组2013年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序言中写道:
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即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占当年GDP的比例将达到91%。
另外,到2050年,中国全社会总养老金支出(包括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占GDP的比例将达到11.85%,这一水平与当前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的水平大致相当。
而根据世界银行此前公布的一份报告,如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媒体上关于“养老金缺口”的声音更大。那么,养老金到底有没有缺口呢?
“缺口”要分“当期”和“累计”两层概念。当期缺口就是当年收支相抵之后,如果为负,那就存在缺口。累计缺口是指,整个养老金账户都没钱了。概念很简单,当期和累计就像打工人的年收支和存款。年收支是当年的收入支出,存款是好多年收支结余下来的家底。
据人社部说,2019年的养老基金当期收支相抵之后,是略有结余的,约3400多亿元。累计结余也有,大概4.7万亿元。所以,短期来看,似乎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但事实上账不能这么算。
自2013年开始,社保基金每年征缴的保费收入就已经不足以覆盖当年支出,需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补足缺口。此后,财政补贴的数额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7372亿元扩大到了2019年的1.94万亿元。由于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70%,所以实际盈余同样连续7年为负。
所以,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养老金缺口确实是存在的。
解决方案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10年间养老金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亏空风险,完全依靠财政补贴的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收不抵支的解决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因此可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划转,补充养老金;
2、增加养老金投资收益;
3、逐步取消社保双轨制;
4、推进个人退休金计划,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
5、延长退休年龄;
6、延长养老金缴纳时间。
这里,前3种解决方案是首选项,后3种解决方案是补充项。
由于历史因素,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足额缴纳保险费,但享受了养老金发放福利,这部分历史欠账是目前缺口的重要原因。所以,国有资产作为早期的受益者,承担一部分“改革的阵痛”责无旁贷,应成为补养老金缺口的首要资金来源。
事实上,国务院早在2017年起,就已经开始计划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以扩大基金规模,以期保证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据国务院2017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