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社融图谱八年大变迁 这七省份为何收缩?
时间:2021-02-2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金融资源已是市场化配置,比如贷款、企业债更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东部省份,但是为了区域平衡发展,财政资源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债去支援欠发达地区。

行至当下,“十四五”已然开局,各省份都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社融可能成为纳入规划的新指标。

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胜军近期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引导银行机构加强项目对接,争取更大信贷规模。鼓励优势企业通过首发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等形式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力争到2025年末,湖南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5万亿元以上。这一目标相比目前的规模要翻一番。

社融是2011年起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引入的一个新指标,2014年2月央行首度公布2013年度地区社融数据,形成了“地区社融地图”,以更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的融资和经济发展特点。

如果分析过去八年的地区社融,可以发现呈现如下变化:

——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分化日渐突出。2020年社融规模最多的五个地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7.4%,相比八年前提升约12个百分点。而同期社融规模最低的十个省份占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

——2014年企业债券开启违约,对地区社融形成重大影响。一系列违约风险事件的陆续爆发,根源与流动性的分化密不可分。

——地方债再平衡。在信贷、债券资金流出欠发达地区的同时,地方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明显增强。比如2020年青海社融中,地方债为349亿,而人民币贷款为-51亿;内蒙古社融中,地方债、人民币贷款融资规模分别为968亿、168亿。

金融资源已是市场化配置,比如贷款、企业债更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发达区域,但是为了区域平衡发展,财政资源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发债去支援欠发达地区。

某种程度上,区域发展思路正在重塑。2019年9月召开的金融委会议指出,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

“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从指标构成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随着社融指标扩围,后续加入了政府债券等细项。

总体看,近年来我国地区社融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地区社融加总规模为30万亿,相比2013年翻了近一倍。

八年的变迁过程中,地区社融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融资集中度持续上升。一方面是“好的更好”:2013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五个地区依次是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融资额合计占全国的35.5%。2020年社融规模最多的五个地区依然是前述五个省份,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7.4%,相比八年前提升约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则是“差的更差”:2013年,社融规模最低的十个省份融资总额为2万亿,该规模是榜首广东省的1.4倍;2020年,社融规模最低的十个省份融资总额仅为1.88万亿,不足广东省的一半,相比八年前萎缩了1400亿。

从占比看,2013年后十省融资额合计占全国的12.5%,而八年后这一占比降至6%。这些省份主要是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吉林等西北、东北省份。

“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意味着2013年以来流动性在省际层面出现了剧烈分化。无论是人民币贷款还是债券融资抑或是非标融资,都加速流向北京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部沿海省市。但反观经济落后地区,流动性在显著恶化。

回头看,201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3年前后,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其深层次的背景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东北、西北部分省份资源型枯竭、人力资本流出、传统经济增长动力放缓,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融资需求下降。

如用2019年各省市GDP增速(2020年受疫情影响)减去2013年增速的差值来衡量各省市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可以看到天津2019年GDP增速较2013年回落了7.7个百分点,成为全国GDP增速下滑最明显的省市。此外,吉林以及西北省份等GDP放缓也较为明显,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与此同时,2014年债券违约“的发生”,对西北东北等省份的金融环境冲击更大。金融机构相应收紧了对这些地区的信贷投放、债券投资。

——中部省份排名上升明显。整体看,东部省份社融高于中部省份,中部省份高于西部省份。在过去八年中,中部省份社融排名上升明显:湖南排名上升九位至第九,升幅最大。此外,江西、河南排名分别上升五位、四位。统计显示,2020年中部六省社融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18.2%,相比2013年提升1个百分点。在金融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