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将于3月4日正式召开,2021年国内经经济工作,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详细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交全国两会审查,并在会议发布。“十四五”规划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今年是否继续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收入分配改革是否会有实质性进展?结构性潜能驱动的经济增长,未来会有多大发展空间?都市圈的投资优势在哪儿?今年是否是货币政策流动性拐点?不急转弯到底意味着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有什么变化?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两会特别节目,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的主要观点:建议淡化GDP指标作用,形成就业指标打头、GDP收尾的新衡量指标;应关注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创造更多均等就业机会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重要方式;与中速增长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增长空间巨大,其中,都市圈的投资质量较高,风险相对较低,同时能带动各种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质量长期决定汇率升值幅度;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只起到短期平衡和稳定的作用,更应专注结构性调整带来的经济质量增长。
第一财经:刘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怎么看今年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和任务,还会不会有具体的数据的表达?
建议形成就业打头GDP收尾的新衡量指标
刘世锦:从我本人的观点来讲,其实我提过一个建议,我就说我们现在可以适当地淡化GDP指标的这个作用。因为去年我们没有用GDP指标,其实整个经济增长在去年那种情况之下还是不错的。以后我们能不能建立一套由就业指标来打头,GDP收尾的这样一套指标体系。为什么特别强调就业?因为我们过去很多年我们一直讲要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其实就业指标如果比较好的话,它也是一个宏观指标,它也能够反映整个经济增长的状态。但是我们现在就业方面,其实这个指标还缺少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衡量就业状态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也是呼吁尽快的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能够反映全国以及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就业状况的这么一个指标,GDP仍然是要的,但是我们想把它能不能在指标体系中间往后放,我们应该再设定一些重要的指标,当然物价指标通常是要考虑的。与此同时的话,比如说全要素生产率,比如说单位GDP的碳排放。最近我们不是讲碳中和目标要实现,把这些指标再加进去,最后形成一个就业指标打头,GDP收尾的这样一个新的指标体系。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现在全球都处于一个宽松的状态,包括以前很低的PPI,最近也有回升,大宗商品的价格有波动,在您看来,现在政策层面是否已经开始关注到或者担忧到通胀的问题了,接下来会不会对这方面有一些工作上的调整?
应关注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
刘世锦:这方面的压力可能性我觉得还是要关注。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发生一个比较明显的通胀的这个可能性并不大。我们一般的这种商品的供应能力,特别是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日用商品的供应能力,我们现在其实大部分都是过剩的,供应是充足的,而且这种需求基本上满足了。所以以往那种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明显上涨的那种局面,其实从这个基础上来讲,它已经发生了变化。当然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另外一种有可能发生价格上升的一个因素,就是要素成本,成本推动型的这种价格的上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可能还需要关注。但总的来讲的话,上涨的幅度和商品相关的这种上涨的幅度估计不会太大。
第一财经:您之前也提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的规模,收入分配改革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创造更多均等就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规模
刘世锦:我的建议就是在今后10年到15年的时间,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4亿人左右扩大到8~9亿人,也就是翻一番。那么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目标呢?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扩大消费需求以及消费需求所带动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因为中国经济我们下一步要保持一个中速增长,比如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可能还要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个需求从哪来?很大一部分要从中等收入群体中间来,中等收入群体,除了现在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人之外,还要看增量,因为比如说我们有4亿人扩大到8~9亿人扩大一倍增量,他比其他阶层带来的消费的增量,或者更大范围需求的增长实际上都要大。第二个方面,实际上是增加我们的供给的,因为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