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增长目标怎么定?宏观政策如何?增长动力来自哪里?这些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证券日报》选取了GDP、财政赤字率、CPI、M2与社融等五个经济数据,采访了11位业内专家,请他们结合今年经济形势预测这些指标的全年走势。
强调高质量发展
GDP增速设不设均正常
基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以及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那么,今年的GDP增速会以何种方式体现呢?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部联席负责人、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此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作为主题说明其比增长速度已更为重要。此外,由于2020年的低基数影响,2021年最终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速预测区间较大,全国经济增长量化目标难以合理确立,因此预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仍将淡化经济增速。
“近期地方两会确立的各省市经济增长目标,大多稳健地定在某一较为保守的目标值以上,为疫情防控和外部不确定留有一定余地。考虑到2020年低基数为精确制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带来的难度以及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要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可能将继续淡化GDP同比增速指标。”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2021年和2022年GDP增幅的预测分别为8.4%和5.7%;其中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的GDP增幅预测分别为18.0%、7.5%、5.9%和5.5%。”
庞溟同时表示,随着我国产业链、供给等领域优势的持续显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当前国内经济逐渐修复,全年GDP能够实现正增长,大规模刺激性政策托底经济的必要性已经下降,宏观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取向逐渐向防风险、稳杠杆转移。从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国家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靠科技促进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的双轮驱动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GDP目标有两种可能:一是像去年一样不设具体目标,以就业指标代替,今年会因为去年的低基数原因,GDP增速绝对值肯定会明显高于过去几年,设具体目标并不具有太大的指导性;二是会设一个具体目标,可能会设在6%以上。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设定GDP增速目标。他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四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国内外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国内疫情,而随着疫苗成功研制,海外疫情拐点也将到来,也就是说,经济走向较为明确;二是在2020年低基数的背景下,叠加逆周期调节奏效,以及疫苗研制成功,预计2021年GDP增速将位于较高水平;三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GDP增速提出了总体要求;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提“合理区间”,一次是“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次是“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对GDP增速提出了定性要求。
“GDP增速目标的制定要量力而行。”郑后成说,2021年GDP增速目标不能定得太低,太容易实现的目标起不到导向与激励作用。与此同时,2021年GDP增速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以免超出实际能力。此外,还要考虑到2021年过高基数对2022年GDP同比走势的不利影响。
郑后成判断,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考虑目前已经公布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28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目标的算数平均值为7.03%,叠加考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我国GDP增速的预测值是8.10%,预计2021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位于7.0%-8.0%之间。
财政赤字率
预计在2.7%-3.3%之间
为了应对疫情,2020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经济发展逐渐回归正轨的情况下,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会设定在什么水平呢?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缓解,业内预期今年财政政策有望回归常态化。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财政政策总基调是“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既要保持适度支出力度,又要统筹收入、优化支出、强化绩效。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因此去年逆周期托底的财政政策有望做出调整,预计今年财政赤字规模和赤字率均会有所下调。去年地方专项债缓解了公共投资压力,但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看,今年仍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并且地方债到期较为集中,在国内财政收入难以大幅改善情况下,部分债务高的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较大。
去年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