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储蓄的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
时间:2021-02-26 00:00:00来自:安信证券字号:T  T

此前我们讨论了居民部门储蓄的变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关于预防性储蓄以及灾难下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发现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多数会出现风险偏好下降,储蓄率上升的情形。

面对重大外部冲击,人类心理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恐慌和适应、心有余悸、反向补偿。从居民储蓄的角度看,冲击发生时储蓄率快速上升,冲击结束一段时间后储蓄率缓慢回落,随后储蓄率阶段性低于之前的均值,以实现反向补偿。

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居民行为模式与本次疫情类似,储蓄率均出现上升。受冲击较弱的国家居民储蓄率恢复速度较快,并随后出现反向下降,而受冲击较强的国家恢复速度非常缓慢,没有出现反向下降。

从冲击的类型来看,本次疫情更类似自然灾害,大部分自然灾害均会降低风险偏好,提高储蓄率。汶川地震的经验显示当地居民储蓄率在短期(当年)和长期(五年后)都有显著上升,短期强度更大。当前中国居民部门仍处于恐慌和适应阶段。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使用,中国将进入第二阶段,考虑到本次疫情冲击的强度,储蓄率的反向下降在今年估计难以出现。这意味着今年消费活动整体仍将受到抑制,上半年预防性储蓄会持续为资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风险提示:(1)疫情发展超预期;(2)地缘政治风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