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央行净回笼资金规模就高达2600亿元,为近年来少有。受此影响,2月18日当天短期资金利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行,股市债市承压。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35%,创近三个月新低。而央行今年节前的资金投放就较为谨慎,没有大规模投放14天期逆回购,节后资金面紧平衡格局依然延续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何从逆回购和货币市场走势中读取货币政策的取向?两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逆回购的利率并没有变化,同时DR007的加权运行平稳,这体现出货币政稳字当头不左不右的态度。2020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步入回归常态的进程,而回归常态的特征之一便是“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这也是央行货币政策短期操作节奏的主要目标。
年后流动性会维持怎样的局面?全年节奏如何?新增信贷规模走向如何?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如何理解?货币政策已经从恢复增长转向防止泡沫和去杠杆?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流动性影响和南北资金流动影响等新问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在2021年复苏的总基调上,最重要的增长引擎还是基建和消费吗?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
伍超明的主要观点:防风险在货币政策决策中权重可能会增加,紧平衡状态体现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总体思路;流动性过于宽松会助长资产价格上升,合适的流动性对稳定资产价格是更好的选择;稳字当头有流动性、宏观杠杆率和货币政策措施三层含义;货币政策精准性加强,加大力度扶持科技和中小微企业;新的问题使跨境资金流动性监管要求提高;企业补库存意愿明显,全年看好制造业投资;股市演绎遵循经济复苏和流动性紧平衡两大逻辑。
第一财经:伍总新年好,非常感谢接受首席对策的专访。年前流动性一直是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年后您怎么看流动性的发展,尤其是新增信贷的规模怎么走?
防风险在货币政策决策中权重可能会增加
伍超明:对于整个全年的流动性来看,我的判断是整个全年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为什么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呢?对于去年来说的,大家知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说我们无论是中国还是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一些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今年2021年全球的经济都在恢复,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在主要经济体里面一枝独秀。2020年取得了2.3%的正增长。今年来看我们预计基本面整个经济比去年会更好,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面,整个货币政策和去年相比没有必要那么宽松了。所以说总体来看,在稳经济增长和防金融风险两个方面来看,我觉得是防风险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间,权重可能会有所增加。表现在流动性方面,是一个紧平衡的这种状态,这也体现了中央所说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第一财经:紧平衡的一个首要的原因或者首要的目的是不是像现在很多机构和市场所评论的那样,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以及股市的泡沫?
流动性过于宽松会助长资产价格上升
伍超明:经济恢复继续下去的话,在这个情况下,逆周期的调节力度是可以缩减一点的,经济基本面恢复了,流动性再过于宽松的话,会导致一些资产价格的上涨。一个比较合适的流动性环境,无论是对实体经济,还是对金融市场,还是对资产价格来说,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一财经:大家很关注易纲行长的最近的一个发言,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稳”怎么来理解?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有三层含义
伍超明:对“稳”字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稳”字的含义是流动性方面的问题,说白了没有必要大水漫灌,保持与名义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这么个流动性水平就足够了。第二个含义就是宏观杠杆率的一个“稳”字。根据我们的测算,2020年宏观杠杆率是上升了25.6%,说白了上升了将近26%个百分点,这个是很高的幅度了。在这个情况下面的话,为了稳定今年的宏观杠杆率,有必要把债务的水平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意味着你对新增的信贷规模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所以我们预计今年的新增信贷的规模和去年基本上是相当的。去年2020年新增信贷规模是20万亿左右,估计今年也是在这么一个水平,这个是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一个“稳”。我们预计“稳”字的第三个含义是货币政策措施的稳,讲得具体一点是我们预计今年不会降准,也不会降息,也不会加息,体现了一个稳字。所以说三个“稳”是流动性方面的稳,第二个是货币政策措施的稳,第三个是宏观杠杆率的稳,这三个稳内在逻辑上面是一致的。
第一财经:所以可不可以这么说,在去年我们下半年经济已经有所复苏的情况下,今年我们经济又是一枝独秀,现在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或者说整体一个经济运转的重心开始偏向去杠杆率和防止泡沫了?
货币政策精准性加强加大力度扶持科技和中小微企业
伍超明:对我是这么理解。我预计今年的货币政策虽然说不是大水漫灌,不左也不右,但是精准性针对性会比去年可能还要加强。加强的话这一块体现的一些政策措施方面,比如说对中小微企业这些有针对性的信贷规模的支持,这块是会持续的,包括这些利率方面的措施,我觉得还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