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国有资本兼具公共属性和营利属性的矛盾,实现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兼容。
在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有资本要围绕国家所需、国资所长的领域,更自觉地发挥培育市场、建设市场的功能,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育种育苗”和“爬坡过坎”的阶段果断进入,解决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市场成熟后主动退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与其他社会资本相比,国有资本具备平台优势、信誉优势和链接资源的优势,可以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长袖善舞,加快全社会创新资本形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着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会同时强调“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新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新定位和新方向。
创新资本在国家创新
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创新资本是一种被赋能的资本。它不仅具有逐利的天性和嫁接资源的能力,更具有一种发现和选择的能力,能在市场和人群中发现敢于冒险、渴望成功并具有成功基因和逻辑的创新者和企业家。因此,创新资本是科技的盟友,是企业家的“伯乐”。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颠覆性创新技术催生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加速演进,技术与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融合,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交叉前沿领域,科技公司正在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引领者和国家创新实力的标志。面对新的全球竞争格局,必须加快企业创新资本形成,培育更多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科技公司,抢占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创新资本具备发现市场机会、引导资源配置、分担研发风险的功能,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水平,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用市场手段和资本力量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相较于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融资结构,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更有利于创新型经济发展。面向十四五,要以新金融匹配新经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高直接融资和权益融资比重,将社会资金高效率转化为创新资本,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
国有资本在创新资本
形成中的定位和功能
近年来,国有资本成为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参与力量,成为权益资本的重要提供者。面向十四五,要深化对“管资本为主”的认识,进一步理顺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和行为逻辑,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中更好发挥杠杆和引领作用。
一、明确国有资本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定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好国有资本兼具公共属性和营利属性的矛盾,实现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兼容。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模式值得借鉴,国有资本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市场不成熟的时期培育市场、建设市场,在市场成熟时退出市场,转入新的创新赛道,形成良性循环。
在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有资本要围绕国家所需、国资所长的领域,更自觉地发挥培育市场、建设市场的功能,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育种育苗”和“爬坡过坎”的阶段果断进入,解决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市场成熟后主动退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在前、政府在后,政府与市场的力量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塑造建设型、友好型、共生型的国有资本形象,让中国的资本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更好发挥链接和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功能,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和新一轮全球化的建设性力量。
二、深化“管资本为主”的认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强调“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标志着国资
国企改革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产权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在既定的财产所有权格局下,如何在股东、债权人、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中有效配置企业产权,即如何对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做出平衡合理的安排。在国有企业特定的委托——代理结构中,存在所有者缺位、功能目标多元,以及委托代理链条冗长等问题,国有企业各层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一般都缺乏承担决策风险责任的能力,难以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委托人的“逆向选择”难以根治。“管资本为主”跳出了“国有企业”的治理范畴,通过国有资产形态的转换,即将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转向价值形态、可以用财务语言清晰界定、有良好流动性、可以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