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型技术将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时间:2021-02-08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人类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奇点大学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和“心流基因组计划”研究项目共同创始人史蒂芬·科特勒对“人类的未来”自有他们的“世界观”。从《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到《创业无畏:指数级成长路线图》,他们始终是“热点话题的设计师,流行观点的倡导者”。在《未来呼啸而来》中,他们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前两部专著的思想边界,深入探讨商业创业风口上的9大指数型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并洞察这些指数型技术互相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力量,将如何重塑人类的未来。

融合产生奇迹

早在1989年,发明家约翰·罗姆尼曾将一台烤面包机连接到互联网上,使之成为第一个物联网设备。10年后的1999年,社会学家内尔·格罗斯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在《商业周刊》上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预测:“在下个世纪,整个地球都会蒙上一层电子皮肤。地球将利用互联网作为支架,来支持和传播它的感觉。”

格罗斯的预测应验了。2009年,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设备数量已经超过地球上的总人口数量。2015年,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设备总数达到了150亿台。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000亿台联网设备。

与格罗斯等学者的预测相映成趣,戴曼迪斯和科特勒从指数型技术角度阐述未来前景时,充满信心地认定“这将是一个到来得比你想象得更快的未来,也将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想象力舞台”。

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的“功率”翻倍,而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就可以称为指数型技术。摩尔定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就注意到,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计算机的性能就可以提高一倍,同时成本却保持不变。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不过,对未来预测很准的摩尔定律其实只是个经验定律,还有另一个定律对未来预测更准,那就是莱特定律,即产量每增大一倍,成本会降低10%至15%。价格越低,使用者越多,科技产品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

在戴曼迪斯和科特勒看来,行业之所以迅速发生变革,是因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类似摩尔定律或莱特定律这样的指数型增长规律。而且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都构成了对摩尔定律的挑战。

为什么说指数型技术融合会对摩尔定律构成挑战?20世纪90年代,发明家、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在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旦技术变得数字化,或者一旦它可以被编辑为以0和1表示的计算机代码,它就能够脱离摩尔定律的束缚,开始呈指数级加速发展。简单来说,我们会用新电脑来设计更快的新电脑,这就创造了一个正反馈循环,进一步提高了加速度,也就是库兹韦尔所称的“加速回报定律”。

“融合”是《未来呼啸而来》的关键词,因为“当某些独立加速发展的技术与其他独立加速发展的技术融合时”,奇迹就从中产生。传统上,创新意味着突破性技术的出现。但是,这个定义并不能涵盖当前正在发生的一类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即新商业模式的创建。用戴曼迪斯和科特勒的话来说,“加速和融合的技术,已经变成了加速和融合的市场”,这意味着过去几十年间已经发生的商业模式改变,与即将到来的改变相比仍然只是小巫见大巫。

融合将彻底改变人们“做生意”的方式,只需考虑一下如何杠杆化利用资产,其就能让企业实现快速扩张。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酒店”爱彼迎(Airbnb),该公司连一个房间都没有,他们只是资产化(出租)了其他人的资产(闲置的卧室)。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依赖于员工的“随需随聘制”的出现,这种用工制度为企业提供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所需的灵活性。除爱彼迎之外,从较低端的为亚马逊公司“土耳其机器人”提供支持的“微任务”劳动者,到较高端的卡歌公司随需随聘的数据科学家,全都是如此。

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交汇处,也发生了新的“奇迹”,并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公司:没有员工、没有老板,不间断生产。一整套预先编程的规则决定了这些公司如何运营,其余的全由计算机来完成。例如,一个拥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出租车车队,可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自动运行,包括出车接送乘客、开车到修理厂进行维护等,完全无须人工参与。

人们也不必只“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了,因为人们可以同时拥有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和网络世界中的“角色”。例如,一款以“合作、交融和开放”为特色的大型3D模拟现实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就已形成了价值数以百万美元计的小型经济体。人们花钱为他们的数字化身设计服装和房屋。每一次在数字层上增加一个新层,人们也就在这个层上增加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而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现在可以同时在多个世界里开展业务。

有一项统计研究显示,过去每研发5000种新药,仅有5种能够通过临床人体实验,其中只有1种能够达到批准。这就是一种新药从实验室研发,到用在患者身上,平均需要12年、花费25亿美元的原因。戴曼迪斯和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