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超过百万亿人民币的低碳投资需求。”在1月31日上线的第21期浦山讲坛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提出。
他同时强调,需要重视转型风险带来的金融问题。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目标,要求用30多年的时间,将几乎所有行业的碳排放降至零左右,这一过程会给高碳产业带来巨大风险,未来这些产业或将面临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可能产生不良资产、搁浅资产。
面对“30·60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策体系应该如何完善?马骏对此提出七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以碳中和为约束,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项目等,相关项目需按nosignificantharmprinciples(无重大损害原则)执行。
第二,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相关的信息披露。未来碳中和相关的信息披露或可考虑强制性执行。
第三,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前瞻性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第四,强化对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一是考虑专门设立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再贷款项目,二是将较低风险的绿色资产纳入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三是将银行的碳足迹纳入MPA或者人民银行的绿色银行考核,四是央行和银保监会可考虑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产风险权重。
第五,外汇局和主权基金应开展ESG投资。
第六,监管部门应要求停止在海外投资新建煤电项目。
第七,强化碳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充分考虑碳定价有效性及其对整个市场中所有行业的投资引导意义。
碳中和带来巨大投资需求
碳中和未来将产生超过百万亿人民币的低碳投资需求。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指出,在今后30年,中国若要接近实现净零排放,需要低碳投资138万亿元。
我们牵头的《重庆碳中和目标和绿色金融路线图》课题报告估算,未来30年,如果重庆要实现接近净零排放,则需要13万亿绿色投资,其中8万亿为低碳投资。绿色投资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环保板块,例如降低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二是降碳板块,预计涉及规模8万亿左右。重庆人均GDP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将重庆映射到全国,按照重庆GDP规模占全国约1/40的比例推算,未来全国低碳投资需要几百万亿。
据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人民币,在国家层面上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为什么有这么多投资机遇?因为碳中和路径与基准路径下的碳排放轨迹存在巨大差别。基准情境下,碳排放不断上升;净零排放情境下,碳排放则快速下降。为实现排放快速降低达成净零,需要大量投资,尤其是绿色技术、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大规模新增投资。具体涉及如下几大领域:
第一,电力方面,加速发展风能和光伏等清洁能源。据国网研究院、风电协会等机构估计,未来五年,新增风光装机容量将达到年均100吉瓦(GW)左右,比上个五年增加约一倍,并且以后还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第二,交通运输电气化。例如,海南没有燃油车,全部是电动车,而且使用绿电,电动车销售量增长将非常快,估计至少达到35%的年均增长率。氢能作为一种储能方式,其实是清洁能源非常重要的板块,将经历爆发式增长。
第三,绿色建筑。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中国建筑研究院根据旧建筑进行零碳改造,仅通过设计和工艺,就将能耗降低80%,其余20%的能耗通过光伏板提供,实现净零。零碳改造每平米仅花费1000元,与北京每平米十几万的房价相比,几乎没有增加额外负担,在材料与技术层面完全可行。
预计零碳示范园区将在国内快速推广。在欧洲,已有若干零碳示范园区,比如在德国柏林周边,该园区中所有建筑物和电力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都已经实现净零排放,说明此类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园区内的项目没有政府补贴,都是财务可持续的。中国现在有很多地方,包括重庆有两个区都表示愿意成为零碳示范园区,上海、雄安也有意推广。未来将有大批地区,不仅要发展绿色建筑,还将发展零碳建筑。
需要重视转型风险带来的金融问题
气候风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风险,例如海平面上升、飓风、台风等;另一类是转型风险。承诺碳中和后,未来最大的风险就是转型风险——我国的转型承诺要求用30多年的时间,将几乎所有行业的碳排放降至零左右,这一过程会给高碳产业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因为未来这些产业将面临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可能产生不良资产、搁浅资产。
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在2020年9月发布了有关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两份重要文件——《环境风险分析综述》和《ERA方法案例集》,总结了全球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已经研发出来的模型方法,有些内容非常详细和实用,便于机构测算高碳等敏感行业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测算其在这些领域中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