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依旧存在技术“卡脖子”的情况,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十四五”开好局,2月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的智库发布周之“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与科创攻坚”圆桌研讨会在线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在线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陈文玲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的中小企业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主体
所谓“卡脖子”技术,就是指需要通过长期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或者原始创新,从而获得的关键性技术、独特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一旦这种核心技术形成,就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绝对优势,这种技术优势,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和意义。
从国际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全产业链在中国的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箱包等传统制造业,在国内大循环过程中无障碍、无堵点、没有卡脖子技术问题。第二类,产业链大部分在国内、有一部分转移到国外的产业。比如,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近年来有转移现象,但是产业链主体在中国,因此不构成技术瓶颈。第三类,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盈利水平比较高、国际产业分工比较复杂的产业链,比如半导体、飞机、汽车等行业,一些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有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就会形成“卡脖子”问题。
对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一方面,中国要补上短板,突破相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坚持多边主义,争取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争取基于合理规则的良性竞争环境。
立足长远,“卡脖子”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国家战略问题,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领域的问题。因此,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国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基础教育的持续投入,并且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创新方式中,更多地选择原始创新。
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条件。广东作为经济大省,GDP已经超过11万亿元,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以深圳为例,它作为一座创新之城,形成了以头部企业为主的创新产业链,其奥秘就在于既有华为、腾讯、大疆、中兴通讯等头部企业,同时围绕着头部企业,还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全产业链创新的主体,虽然可能名不见经传,但这或许是未来真正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比如在新基建方面,要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优势和巨大潜能,以数字化基础设施赋能新的生活场景,新的制造业态、服务业态、贸易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未来5G在中国的全覆盖,会使各种业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基于物联网的新业态和场景应用,能够使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充分凭借其5G技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等优势,走在科创攻坚的前列。
张光南推动产学研融合,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粤港澳大湾区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机遇。第一,“天时”即政策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地利”,大湾区11座城市各具发展特色,在科技、产业、金融和商贸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既有世界工厂也有国际金融中心,具备产业链的完整性;第三,“人和”,科技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世界著名的大学科研院所,在企业研发方面也走在前列。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力科创攻坚的过程中,还需要优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联动需要进一步的政策优化。二是产业链之间的联动亟待增强。三是制造与服务业要扩大联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四是要将过去制造业的规模提升向质量提升转变,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专利的转化率和转化质量。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如深圳、珠海等地加快建设大学或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校区,主要的考量是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和转化。一直以来,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一直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下一步除了需要提升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还需要有制度的创新,为学校和所在城市、所在相关产业之间提供更好的激励机制和成果转换机制。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的界定问题。比如,在公司里研发人员如何实现其专利技术的股权转化或者收入转化?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大学跟企业之间的产权边界又应如何界定?
因此,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合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个人和机构、和企业之间,应怎么进行产权的适度界定,从而充分发挥科创激励的作用。对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