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这一极具力量且今年颇受关注的名词,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被纳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城市韧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城市是有韧性的?
“温州模式”的新注脚
“湖北之外的第二个武汉”,这是疫情爆发时温州给人留下的印象,也说明了疫情的严重:武汉在1月23日宣布封城后,与武汉相隔近千里的温州病例数也在迅速增长,2月14日数据显示,温州成为除湖北省外确诊病例数排名第二的城市,仅次于与湖北省紧邻的重庆市。原因在于,有18万温州人在武汉经商、就学和务工。
但是,仅仅一个月,这座城市就扭转了困局。
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温州在疫情爆发的短短一个月内即控制住了疫情,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便基本恢复正常,相对2月份实现了转折性的提升,产能恢复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4月、5月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
表12-5月受访企业的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温州模式”做出权威解读,一时间,温州成为明星城市。但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新时代,温州的色彩似乎黯淡了,“温州模式过时了吗”的反问不时见诸媒体。
但张志学教授的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模式”有了新含义,“温州经验”值得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
温州的企业经营与企业家精神
通过调研,调研团队发现温州的民营经济的特征可概括为“9999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近90%的税收、92%以上的工业增加值、95%以上的外贸出口、93%以上的就业人员和99%以上的企业数量。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当前温州民营经济正在努力变新变优、变大变强。同时,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一对一”的具体探访,对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也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
1、企业经营扎实
温州的经济和产业的基础是广大民营企业的扎实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起步很早,在发现商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后,就会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产品,从而稳定地占据利基市场。
很多公司在自己经营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也赢得了重要客户的信赖,使得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爆发后,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一定影响,但因其形成的独特优势,在复工复产之后很快恢复,业绩开始出现增长。
2、企业转型步伐加速
温州民营企业在实现一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积累后,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在政府引导下寻求转型升级,这也是众多温州民营经济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发展成长的共同道路。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化危为机,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引导电气、泵阀企业通过植入芯片、传感器等技术,研发智能电气、智能流体设备等新型产品,抢占新基建市场;引导汽摩配件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新能源汽车整零协同打好基础;引导鞋业、服装等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获批中国服装时尚定制示范产业基地;引导时尚轻工企业发展直播带货等网红经济新业态。
3、智能化改造方兴未艾
近年来,无论是温州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把实施智能化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针对企业“不想改”的问题,召开智能化改造现场会,在企业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推广等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展示、洽谈对接等活动。针对企业“不会改”问题,温州市精选48家工程服务公司和咨询机构,为企业免费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针对企业“不敢改”问题,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补助比例最高可达30%,优化技改补贴申报流程。
在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更快,受疫情的影响更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881个、上云企业5,258家、工业机器人1,416台、5G基站4,8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4、温商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在温州的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发现,温州之所以在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两手抓两手硬”,还与温商的企业家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追求卓越。此次访问的温州企业家多为创始人,许多都是从学徒起步,经历过艰难的创业过程,对企业发展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为企业树立了高远目标。比如,金龙电子以日本高精尖的制造企业为标杆,坚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国际大企业的稳定订单。
第二,创新应变。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是源于温州企业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温州欧伟机械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口罩生产设备,体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第三,精诚团结。借助以家族、血缘、朋友等形成的“强关系”来经营企业,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对于资源匮乏、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效果。
第四,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