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生态问题,始终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是较早提出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并做出实际反应的地区。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健康生态也一直是济南市历任领导着力发力的重点工作,济南市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这是吉国同志在2008年参加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联合调研组执笔的一份调研报告缩减版。现在读来,还不落伍,其中很多建议在当时来看具有超前意义,现在来看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可资借鉴价值。
金融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市委统战部组织各市级民主党派到市金融办、一行三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中国银监局山东省分局、中国保监局山东省分局、中国证监局山东省分局)及部分金融企业对济南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济南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济南市已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各业并举,调控、监管和经营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格局。人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国家“一行三局”的区域监管总部先后在我市设立,包括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区域管理总部大都落户济南,作为拓展区域业务的主要基地,经营范围辐射全省甚至全国各个城市。
我市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金融机构落地,实现了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同时,积极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项目对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大涉及国计民生的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的信贷投入,仅2008年就累计发放贷款**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资本市场融资作用,通过首发上市、配股、定向增发等,我市目前有24家上市公司,26只股票,总融资额达280多亿元。至2008年12月,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实现市及市以下税收收入**亿元,占税收收入的**%。2008年前100名纳税大户中,金融业占21家。金融业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我市极为重要的税源之一。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和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初步形成。
二、当前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业的发展层次和业务创新滞后。如,市商行的存贷款规模、资本金充足率、信贷质量等指标落后于杭州等同级城市的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企业和居民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需求;绝大多数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意识和能力较低,上市公司数量规模不大,后备企业资源欠缺;缺乏促进金融机构支农和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配套政策,其中担保不足已成为制肘“瓶颈”。
二是金融商务区建设步伐滞后。我市2002年(“两会”提案《关于把济南市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议》,2002,孙吉国执笔)就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但集聚金融机构、积聚金融资源、吸引金融人才、服务金融系统等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却没有配套出台,导致金融机构网点选址、办公场所建设零乱分散;金融机构大量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外包给异地的盈利机构;我市的金融资金大量流向外地项目等等,直接导致我市金融业税收资源大量外流。
三是“信用济南”品牌建设滞后。部分企业信誉不佳甚至故意逃废债务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银行对地方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由于金融办职责和权限的限制,金融机构不能更好地享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威信息,增加了金融企业的业务成本;部分金融企业存在不规范行为,如有的保险公司在动员保险时异常积极,而当企业和个人遭受损失需要正当理赔时,却寻找种种藉口不予赔付。
四是执行和落实金融机构落地及金融人才留济的优惠政策滞后。我市与国内同级城市比在吸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方面处于明显劣势,表现为,相关优惠政策启动慢;出台的政策大多流于文件形式落实执行不到位;缺乏金融机构和人才落地更具吸引力的财税政策和更具权威的效率协调机制。
三、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衡量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座城市金融增加值的比重。要助推金融业做大做强做好,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和财力支撑,必须“跳出济南看济南”,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确立金融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规划重点。发展金融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金融工作,坚持“把政府服务作为第一抓手”,牢固树立金融核心理念,加强金融中心功能建设和规划,在支持发展政策上有新的突破,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使金融业成为我市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和辐射力。金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推进以票据、保险、期货、基金、产权交易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把济南建设成为立足山东、服务黄河中下游、辐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