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气儿",经济才有活力
时间:2021-02-02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深化结构性改革,国家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并且基于我们既往的学术研究以及政策研究,对于未来的相关市场发展方向进行一些研判,把我们的思路与大家进行分享。首先,我们有一个思考框架——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一国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一国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要素和资源。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要素的价格应该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不同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并且引导要素从价格较低、回报较低的产业和地区流向价格较高、回报较高的产业和地区。这就是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机制。

那么,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是要素数量增加为主?还是要素配置效率增加为主?经济学家的研究都指向一个结论:中国过去40年高速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贡献重大。具体而言,过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就是不断地促成了劳动力和资本等重要的要素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地转移。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大,工业化、城市化、非国有部门的快速增长,上述以生产要素再配置为驱动的增长出现减缓,这也是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性原因。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以索洛模型为基本出发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第一,投资拉动GDP的效应不断下降。当前,为了增加1单位GDP所投入的资本量是90年代的1.6倍。这集中体现了投资规模回报递减的情况。

第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亿,占全国人口18%,这些老年人口如果组成一个国家,在全世界人口排名是第5名。未来10年以内,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4亿左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

另一方面,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人口以及所占比例迅速降低。按照人口结构的动态演化,未来30年劳动力人口预计每年减少1%左右。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

第三,GDP总量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逐渐下降。上一阶段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呈现效应递减的情况,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贡献的比例逐年降低。从90年代贡献近50%,00年代贡献40%,到过去十年贡献30%。而麦肯锡的预测显示,未来经济如果想保持年化5~6%左右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应该达到50%左右。

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空间何在?

提升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潜在空间在哪里?第一,目前我们城市化率为60%左右,而国际上同等人均GDP的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水平达到70%。城镇化还有较大发展的空间。

第二,农村劳动力占比为27%,却只贡献GDP的8%左右。农村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其他产业。释放劳动力,农村还有很大潜能。

第三,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限制了农地流转和直接入市,许多地区工业用地占比过高和亩均产值偏低导致城市土地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

第四,间接融资占比高,资金配置效率仍然较低。

我们认为,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改善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质量的提高,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推动力。

从土地和劳动力改革看内部增长动力

国务院今年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建立高质量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重大改革举措,涉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覆盖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

《意见》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立市场化的要素确权、定价、交易、收益分配和监管机制。考虑今年疫情肆虐,外部压力加大、国内经济下行以及改革方向需要聚焦等背景,这个《意见》的出台是重大的利好,体现了我国政府从内部寻找增长动力,兑现改革红利,提振经济的信心。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本轮土地与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首先谈土地要素。理解中国土地问题有两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就是耕地红线。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耕地面积是23亿亩,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导致建设用地从不同程度上挤压农村的耕地用地。为了使这一过程渐进有序,我们国家宏观上会设定建设用地的指标,改革开放初期是每年800万亩,有些时间还有临时的、超计划地征用,算下来耕地面积每十几年会减少1亿亩,目前是20亿亩的体量。有人进行了测算,为了满足十三四亿人吃饱饭,即粮食自给自足的要求,需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就是人均1.3亩左右的耕地。换句话说,守住了人均“一亩三分地”,就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人多地少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坚守农村基本农田红线时,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和供给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

第二个维度是两类土地利用无效性。第一类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仍然非常不充分。农村很多人长年外出打工,宅基地是闲置状态。如果宅基地或者价值较低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能够进行复耕,腾出来的耕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就能做到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且能够使农村分享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