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价长期上涨的预期,将促使企业把减排纳入决策因素,最终落实到减排行动。
编者按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做出的承诺,更是目前中国紧锣密鼓推进的重点工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成为地方和企业发展的指挥棒,影响地方决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三十多年,我国低碳投资规模要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将带来巨大的机遇。(李博)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曾评价,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并为它们建立碳市场提供灵感。
2021年1月1日,中国的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正式施行。
这意味着,自2017年底启动以来,经历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后,全国碳市场将进入真正的配额现货交易阶段。除了发电行业之外,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前期也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有望尽快纳入。
在中国向世界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之后,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将成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碳价长期上涨的预期,将促使企业把减排纳入决策因素,最终落实到减排行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实现碳中和,全国碳市场是标配。
但碳市场的建立、完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初期,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而碳市场的不断探索、迭代、发展到走向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碳价长期看涨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盟碳市场是启动最早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曾经历过配额过剩导致市场运行和碳价都不乐观的局面。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将成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碳价长期上涨的预期,将促使企业把减排纳入决策,最终落实到行动。
中国的试点碳市场也存在碳价偏低的问题。2019年,碳市场试点区域交易均价最高的是北京,碳价约为83元/吨,而重庆仅为6.91元/吨。
2020年11月,在财经年会2021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指出,要实现碳市场的合理价格,首先要有总量,总量要封顶,在封顶的条件下对碳配额进行交易,这样才能有价格形成的规律性条件。目前,中国未来若干年的碳排放总量还未逐年确定,涉及到今后这40年内总量到底如何确定、如何计算,由目前过渡到某一个具体的目标哪一年份,总体上是逐步加严的总量控制。
此次的《试行办法》规定,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个总量目前仅仅是指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0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但有了这样一个总量,就能为今后全经济范围建立碳总量目标提供探索经验。
碳排放配额的多寡,决定了配额的稀缺性,将直接影响碳市场的配额价格。2020年12月,中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以及北京中创碳投共同编写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测,在全国碳市场建立之初,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期约为49元/吨,到2030年碳价有望达到93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167元/吨。
考虑到我国在调查开展之后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该报告的作者认为,最新价格预期很可能高于调查结果。
邹骥向记者表示,中长期来看,碳价将会是上升的,但短期来看,市场发育还并不成熟,碳价还将受到监管的严格程度、进入碳市场的资金流量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林伯强则表示,如果配额宽松,必然碳价低,但配额过紧,又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过大的压力。因此,碳配额只能是一个慢慢收紧、动态调整的过程。
为能源转型提供动力
当配额稀缺、碳价上涨时,对于一些企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对另一些企业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收益,这也是碳市场的激励机制所在。
举例来说,某控排企业经核发获得一定量的碳配额,但通过节能减排,配额最终有盈余,则可以在碳市场上将盈余的配额售出获得收益。
再比如,前述《试行办法》指出,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相关规定由生态环境部另行制定。
CCER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等可以在碳市场申请CCER,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也将成为促进能源转型的动力。
根据中国的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