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可以进行价值交换,由企业群的相互供需形成的产品上下游利益链条。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必然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中,其国内产业链必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形成既与国内国际企业竞争,又有价值链分工协作的态势,并通过比较优势形成本国的优势产业环节。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或国际产业链的优势环节,与国内资源禀赋及国内企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能力分不开。大企业较小企业有更多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因此,大企业稳定经营能力及竞争能力对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大企业是国家产业链安全的基石
一般而言,大企业有较为明显的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行业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强,对配套产业拉动作用明显,一般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或主导国内的一条产业链,甚至是国际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大企业不仅成为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能力的代表,其经营情况也容易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安全。
首先,大企业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基石。军工国防、基础民生等重要行业直接影响到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世界大国一般都由国内的大型企业进行主导,提供稳定高效的供给。此外,由于大型、特大型企业对国内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强,其经营情况对国内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很大,如三星、现代等特大型企业如果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对韩国经济社会将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高度依赖大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世界第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政治经济独立必须且只能由国内的大型企业进行支撑。因此,重要的大型、特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安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或代表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安全,大企业必然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石。
其次,大企业是国家产业发展能力的代表。一般而言,由于来自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小企业是日常性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的主力。但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则需要资金雄厚、市场资源充足,融合科技资源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完成。据统计,每年全球发明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中,70%以上来自于世界500强企业。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基本上都拥有较多大企业,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产业发展能力的代表。
其三,大企业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国家队”。大企业配置资源能力强,产业引领作用明显,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经济全球化以来,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配置全球资源、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内企业必然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竞争参与到国际产业链创造与利益分配体系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将竞争力弱的企业压挤至产业链的低端甚至被挤出国际产业链。因此,大企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国家队”。
国有企业是我国产业安全的主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但资本进一步集聚,中央企业从2010年的120户下降为2019年底的98户,但资产总额增长了3.6倍,平均总资产由2010年的2035.6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8877.6亿元,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以大型、特大型企业居多。在全国工业企业中,2019年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6.4%,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4.2%,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产业发展及产业链安全的主要支撑。
首先,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国防军工、基础产业、民生产品涉及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影响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失灵”的民生保障、公共设施等基础社会产品领域起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业务链较长,体系较完整,在我国国民经济全部行业20个门类、96个行业大类中,国有经济涉及94个行业,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经营的业务涉及19个门类、90个行业大类,且主业处于石油石化、电力、通信、军工、机械、建筑等涉及我国基础产业行业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占中央企业的比重均超过90%,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基石。同时,国有企业是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在涉及国家经济跨区域重大布局的能源、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投资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此外,国有企业还需要承担起反经济周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任务。国有企业毫无疑义地是我国主权独立、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支撑基础民生的重要力量。
其次,国有企业是我国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主力军。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业拥有73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