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疫情变化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恢复和政策转向节奏仍不明朗,在此形势下,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历史节点,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还能继续下降吗?反垄断、汇率等热点问题如何看?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方向在哪里?近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今年国内外经济好于去年,但需高度关注疫情“后遗症”
Q: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近期疫情在全球出现反复,您如何判断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
黄益平:今年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会比去年好,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疫情仍在起伏,可能会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各国经济复苏的轨迹也不会完全一致,虽然疫苗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大规模使用,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完全控制可能仍需时间;二是疫情过去后是否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需要密切关注。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肯定比全球的表现要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我国2021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1%。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长6.5%,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趋势增长水平,今年会继续保持。并且由于去年基数较低,今年的经济增速从数字上看还会更高一些。过去一年多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货币政策来稳经济、稳企业、保就业,这些政策会在今年继续发挥作用。
对我国经济来说,接下来可能需要重视金融风险问题。从外部看,需要密切关注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会开始转向,一旦美联储开始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与市场波动。从内部看,疫情是否会带来“后遗症”,包括金融市场违约率上升、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潜在风险等。
货币政策可能微调但不会急转弯,可通过三种方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Q:随着经济加快恢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逐步退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黄益平:与多数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相比,2020年,我国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大水漫灌”,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与此同时,通过降准、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经济的恢复,货币政策有所微调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去年,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反弹。如果今年经济仍然能保持稳定增长,那么过去采取的一系列较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和稳增长措施,可能要慢慢退出。
目前的政策不会急转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到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政策导向。
Q: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降成本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还能继续下降吗?
黄益平:今年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应该能够实现稳中有降。近几年来,企业融资成本总体呈下行趋势。今年我国仍将保证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引导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想法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三种市场化的方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让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压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三是提升信用风险评估水平,例如应用线上数据、线下软信息等手段创新风控手段。另外,财政也可以提供贴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在去年设立的防疫专项再贷款中已有所应用。
类似1.5万亿让利目标不会持续,市场化风险定价是稳健运行基本条件
Q:去年金融系统完成了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您认为继续让利、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在今年能否持续?金融系统如何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黄益平:去年政策要求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应该是应对疫情冲击的临时性措施,不会是长期性战略。毕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市场化风险定价是稳健运行的基本条件。
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还有不少措施可以使用:一是更多地运用直接融资的手段增加信贷服务;二是保持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保持流动性比较充裕,支持实体经济;三是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
金融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难在“获客难”和“风控难”,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数量大、贷款规模小、不确定性高,而且缺乏满足传统信用风险评估的资质要求。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一般用的是线下软信息的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员长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和企业家,进而作出信贷决策,效果非常好。但这种传统模式的问题是“量”做不大、成本也较高,无法形成普惠效应。
而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