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旬以来,中国部分省市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其中北方地区较严重。全国疫情防控措施随之收紧,以遏制疫情升级。过去一周,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均超过100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亦上升,防疫措施步步升级——迄今为止,河北的石家庄、邢台和廊坊,及黑龙江望奎县均已实施“封城”。此外,要求所有春节返乡人员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且返乡农民工需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而来往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可能会面临包括集中隔离的更严检疫措施(各地政策不同且持续更新中)。
预计今年春节前后局部疫情反复对经济的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去年。新冠疫情导致去年全年GDP放缓约4个百分点,而本轮疫情本身可仅压制(低基数下强力反弹的)一季度GDP3个百分点左右。极低的基数下,我们在2020年11月16日发布的《2021宏观展望:经济再通胀;政策温和退出》中预计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达到19.5%。虽然目前疫情的严重程度与去年同期不可同日而言,但防御性抗疫措施可能仍会对短期经济活动带来影响,尤其考虑到春节是居民消费和出行的高峰期。
本文中,我们按GDP生产法分项估算本次疫情反复对GDP的影响:
1)出行限制可能压低人流和物流密度,拖累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约1-1.2个百分点。我们假设春运40天内,客货运量较2019疫前水平降4-5成。
2)消费降温对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影响可能压制一季度GDP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今年或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城镇消费的占比可能反而上行,部分抵消抗疫对消费的冲击。
3)预计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受冲击可能拖累1QGDP增速约0.5百分点。
4)此外,疫情反复及防控措施也可能对农业和建筑业活动产生一些影响。
但另一方面,去年经验看,医疗甚或金融等服务业增速可能反而逆势加快。
目前看,本轮疫情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可能大体中性。粗略估计,约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可能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以规避防疫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虽然对需求总体影响偏负面,但这也意味着部分企业复工可能早于往年。
中国出口订单饱满,如果更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返乡,部分出口企业假日期间总效率反而可能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政策退出宽松将更为谨慎,尤其是财政政策。两会前,疫情局部反复及消费数据的“二次下探”可能会促使政府预留更大的政策空间,为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财政在医疗和抗疫方面的支出可能增加。我们预计今年财政将保持宽松。不排除疫情影响宏观走势使其比我们乐观的预测更宽松。
总体而言,本轮疫情反复的影响可能短暂可控。全年来看,本轮疫情反复对增长的“净”影响仍有待观察。一方面,外需比我们此前预测可能更强——全球工业生产和资本开支正迎来上行周期,另一方面,如果国内政策因此更为宽松,则可能滞后提振今年2-4季度的增长。虽然国内消费面临短期压制因素,但2021年上半年海外、尤其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能大幅加速、外需增长形势比前年更乐观。同时,全球贸易、工业和制造业资本开支周期的复苏“斜率”比我们此前乐观的预期更为“陡峭”。
综合考虑,我们暂不调整2021全年GDP增长预测(9.5%),但疫情发展和政策应对值得关注。此外,当前疫情对消费和出行的扰动、叠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能会加速中国消费和物流行业的整合,长期或将进一步提升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的竞争力。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恶化、政策快速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