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25日至29日以线上方式举行“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商界和社会组织领导人围绕“把握关键之年,重建各方信任”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下全球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技术等挑战,寻觅合作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方案。
贡献中国智慧期待国际合作
早在2017年1月,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领导人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被论坛主席施瓦布赞誉“为我们带来了阳光”。施瓦布曾指出,在应对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方面,中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在本次“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中国领导人继续高屋建瓴,直面问题挑战,提出中国方案: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共同推动各国发展繁荣;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在寻求合作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在构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方面,中国的参与不可或缺,也给予各方信心。参加议程对话会的各国政商学代表高度认同中国领导人关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问题的论述。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表示,东南亚国家希望与中国在抗疫方面展开双多边合作,使疫情早日得到控制,经济早日复苏。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对中国表示要让疫苗真正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深表赞同。他说,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切实关心全人类福祉。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必须加强合作,期望今年疫情会缓解,世界迎来更好前景。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伊·赖德认为,要实现走出疫情、复苏经济的全球目标,弘扬多边主义以及在疫苗研发、就业、金融等方面推动国际合作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陈凤英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领导人对于多边主义的论述是清醒的。“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不熟悉的多边主义,需要防止一种有选择性、变味了的多边主义,而非全球化下倡导的更为包容的多边主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此次强调多边主义具有前瞻性。“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搞保护主义,这是一种变相的单边主义。针对这种情况,中方强调保持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不是排斥,不搞脱钩。动辄制裁,这不是时代潮流,也不利于经济恢复。这个中国答案和中国方案,对世界未来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坚持多边主义应对疫后挑战
新冠疫情是一场真正的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坚持多边主义是各方普遍的共识。
此次疫情不仅引发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已夺去200多万人的生命,同时也在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提出新挑战。世界银行警告说,疫情在2020年已造成全球经济衰退,未来还可能带来长期创伤,令全球经济走向“令人失望的十年”。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也警告说,疫情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拉大了长期存在的健康、经济和数字鸿沟,并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内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2021年是重建信任的关键之年。他强调,世界正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各国领导人必须齐心协力,采取积极、果断和包容性的有效行动。
胡逸山表示,新冠疫情的肆虐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过去一年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中国同非洲联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有外媒评论说,这是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然而,挑战也显然存在。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国际关系层面,当前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体系都受到了脱钩威胁,加上疫情,双重压力构成了世界经济的风险和挑战。
阮宗泽表示,新的一年挑战不少,要防止一些国家把意识形态的偏见扩散到经贸领域,对经贸合作造成掣肘和制约。“但是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同舟共济,加强协作,才能共同走出阴霾和经济低迷。这两种思潮未来还将继续博弈,在挑战中创造机会,在克服困难中向前迈进,将是今后的趋势。”他说。
寻觅系统良方重振世界经济
“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将为后疫情时代建立新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提供各方意见。加强国际协调,重振世界经济是各方共识。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施瓦布表示,新冠危机不只是周期性危机,还是系统性危机,因此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张建平看来,除了近期严峻的抗疫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