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新格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最新报告称,2020年全年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大幅度下降42%至8590亿美元,较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全球投资低谷时期还低了逾30%。
其中,去年流入西方发达国家的FDI同比下降69%至2290亿美元,创下过去25年以来的最低值,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作为去年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中国全年FDI流入额逆势增长4%至1630亿美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FDI流入额之所以“一枝独秀”,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迅速控制疫情,令宏观经济率先迈入复苏好转轨迹;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与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吸引众多全球资本纷纷落户中国寻求更广阔的商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FDI流入逆势增长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同样稳步增加。
近日商务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
“FDI与对外投资双双增长,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双向开放持续推进的结果。而两者保持同步增长,既确保中国资本项资金跨境流动持续趋于均衡,又令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动更加紧密。”一位国内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学家指出。
全球FDI持续加码中国探因
UNCTAD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西方发达国家FDI流入大幅下滑影响,中国吸收全球直接投资的占比大幅提升,高达19%。其中,进入中国高科技行业的FDI增长了11%,跨境并购增长约54%,主要集中在通信技术(ICT)和制药行业。
UNCTAD认为,中国FDI逆势增长背后,主要得益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率先恢复正增长(2.3%),以及中国政府推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政策,吸引全球资本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去年中国FDI取得逆势增长,还得益于各地政府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竭力为外商投资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位外资企业驻华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疫情暴发初期,他们企业总部曾对直接中国市场投资持谨慎态度。当地政府获悉后,一方面协同当地企业保障他们的生产供应链快速恢复,另一方面协调各方资源,为企业扩大在华生产规模招募足够的熟练工人。
“当总部意识到其他国家供应链恢复状况不如中国,且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当地产品需求迅速回升后,就毫不犹豫地决定追加中国投资,甚至将亚太区技术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他告诉记者。至今他对两个细节记忆犹新:一是他们曾提出有个不起眼的零部件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采购送达,当地政府部门迅速找遍大量企业,终于找到一家供货商迅速签订按时供货合同;二是总部曾担心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可能遭遇熟练工人荒,对此当地政府部门迅速调研周边相关产业企业状况,以此证明当地拥有足够熟练工人。
一位地方政府招商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类状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持续优化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后,他们除了提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服务与良好营商环境,还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引入“外资”。
具体而言,在疫情冲击下,不少海外企业缺乏足够资本在华投资建厂,但他们愿有偿授权中国企业使用自己的高端制造生产专利或相关技术,因此地方政府部门积极联系中资公司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由海外企业以专利技术入股成为合资公司,共同在华设厂生产。
此外,针对部分海外企业因疫情导致在华追加投资款暂时无法到位,地方政府联系当地银行为外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解决“燃眉之急”,此举令不少海外企业颇为感动,在疫情好转后迅速落实在华追加投资。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去年中国利用外资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去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不含银行保险证券领域)99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折合1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二是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去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767.7亿元人民币,增长13.9%,占比77.7%。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增长11.4%,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8.5%,其中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分别增长78.8%、52.7%、15.1%和11.6%。三是主要来源地保持稳定。对华投资前15位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6.4%,占比98%。四是区域带动作用明显,即东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8.9%,占比88.4%,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也增长明显。
中国对外投资呈现三大新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FDI流入额逆势增长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同样稳步增加。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
记者多方了解到,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去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则达到14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1.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