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河弯弯"到潮起大湾区
时间:2021-01-26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一曲《东方之珠》,将深港间窄窄的“小河”深圳河推到世人的关注中。

深圳河,一条长不过37公里,宽度从几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小河,不仅是深圳人的母亲河,也是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界河。小河连着深港两座经济总量加起来近6万亿的超级大都市,如同一道脐带,连接着深港两地。蜿蜒曲折的深圳河一路向西,流过两地正在合作开发中的深港科技城、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的蛇口、“特区中的特区”前海、世界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汇入伶仃洋。河水无言,见证了“沧海桑田变幻”的历史,也让隔河相望的两岸,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携手共筑辉煌灿烂的大湾区黄金海岸线。

“读秒”过河让“深港同城”

“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来源于深圳河。“圳”是指田边的水沟。“深圳”顾名思义,就是田边的深水沟。深圳河东起梧桐山,西至深圳湾,历史上的深圳与香港,在深圳河两岸一衣带水,不可分割。鸦片战争之前,香港一直隶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政令一统,言语同音,本无界限。

如今的深圳河两岸,隔水相望着两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和香港。深港两地间每天都有数十万人从10多个陆路、铁路口岸和码头24小时通关,亲密往来。2019年平均每天从深圳各口岸出入境的旅客就达66.3万人次,其中最高的一天突破了百万人次,全年共计有2.42亿人次出入境,占全国旅客出入境查验总量的36%。

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1950年,在杂草丛生的深圳河岸边,十几名边检战士用木板搭起一间简陋的房子,将“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的牌子挂在门框上。彼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舒展胸怀,开放国门,开始迎接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罗湖口岸获批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这是改革开放前深圳唯一的陆路口岸。从那时起,罗湖口岸就成了新中国的“南大门”。

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深圳的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经济带迅速发展起来。1986年,红黄相间、四檐高挑的中式建筑风格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拔地而起,成为深圳地标性建筑,也让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成为深港间最繁忙的通关口岸。多年来,罗湖口岸一直是我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入出境陆路口岸,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从罗湖口岸还可以望见历史文化地标——罗湖桥。罗湖桥是晚清所修的铁路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九铁路借款合同》在北京签订,7月铁路分三段同时开工。初建时,广九铁路自大沙头至九龙178.55公里,中英双方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中英两段。其中,中段长142.77公里,英段长35.78公里,分段施工。辛亥革命爆发之年即1911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广九铁路通车。当年年底,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连通。

当年的罗湖桥一头是中国内地,一头是英租地香港,桥面狭窄,只能行驶火车,桥身无顶无棚,任凭雨淋日晒。1959年,罗湖桥被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桥面也加宽了一倍多。1962年,又加盖了铁皮棚顶,在铁桥两侧增设了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罗湖桥设施不断改善,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深港两地重建的新罗湖桥启用,原百年老桥桥体作为文物保留下来。

2018年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让高铁通行成为深港间的优选。当年9月23日,从香港西九龙站首发的G5736次高铁载着第一批入境旅客出发,标志着香港正式融入全国高铁网,迈进高铁时代。开通仅半年,连接深港两地的高铁口岸西九龙站就迎来了千万名出入境旅客,跻身“千万级”口岸行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桥一铁”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高铁的联通,大大加快了深港间的人员流动和经济融通,也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覆盖范围。截至目前,广深港高铁已累计运送乘客2000多万人次,成为我国特大型铁路口岸。

新时代,随着深港间跨越深圳河越来越多的交流交往交融,“深港同城”成为高频词语。除了海内外游客,每天往返深港间的两地居民早就习惯了“过河”工作和生活的节奏,3万多名深港跨境学童也是每天早出晚归经由各个口岸“过河”到香港上学,回深圳居住;从“手工录入”到“刷脸过关”“以秒计时”的通关服务,让深圳河两岸、珠江流域甚至大湾区内的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再加上口岸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接驳,安全便捷的换乘体系,让深港一小时生活圈和泛珠三角四小时快捷通达经济圈逐渐成形。伴随着人员和物资的高效便捷流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已经绘就。

深港携手治理“同一条河”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这也深刻体现在深圳河的治理与保护上。

深圳河是深港界河,她见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