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底,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成功竞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课题。课题组随后前往以中国环境保护集团为代表的中央企业,漳州片仔癀药业、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为代表的地方国有企业,新疆华源集团、深圳诚意信科技、伊犁冠通生物集团、运鸿集团、大连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形成本报告。
在全面梳理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特点及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本课题组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困难与机遇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快速增强,成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员2.3亿,占79.4%;拥有资产总计达402.6万亿元,占77.1%;全年营业收入188.2万亿元,占68.2%。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群体。调查显示,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35%的中小企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33%的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投资,中小企业在高技术企业中占比达到70%以上,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整体研发投入近50%。
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9%以上。民营企业高速发展也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疫情期间,我国中小企业面对大考,迎难而上、逆境突围,在减免租金税收、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组合拳支持下,经营情况出现积极变化,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在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集中体现为,技术能力薄弱,在创新观念、资金、人才、政策环境、服务配套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具体包括:观念认识落后,创新动力活力不足;融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水平有待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政策环境待优化,产业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协同不紧密,大中小企业融通有待深化;产权管理意识不强,产权保护力度还需加大;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经济下行压力等。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十四五”时期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空间;
其次,政策红利释放为中小企业创新营造了更好环境;
第三,科技创新力度空前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大舞台;
第四,新消费新基建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了巨大市场;
第五,注册制为中小企业创新带来了融资活水希望。
路径与对策
“十四五”时期,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主要有: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着力构筑创新发展制度保障;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协同开放创新体系;
四是聚焦主业发展,加快“专精特新”发展步伐;
五是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战略;
六是携手互助共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七是开阔国际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八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民法典》《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依法全面保护民营企业家物权、产权、债权、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等各项合法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合理诉求;营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法制环境,特别是在资金、土地、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资源获取方面,赋予民营企业更加平等的地位;从政策制度设计上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强化中小企业典型案例宣传,消除人们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偏见和误解,解除中小企业家大胆创新的心理束缚。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建设列入国家、地方创新发展规划,特别是地、市、县、区政府要真正把中小企业创新作为地区振兴和区域发展突破点,纳入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痛点”和“难点”,切实出台一批针对性、可操作、统筹性强政策。及时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行政规范文件;明确各级政府负责制,切实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广覆盖、宽领域政商沟通机制,健全中小企业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创新投入激励从选择性政策转向创新导向普惠性政策。建立倾斜的税收政策,探索将优惠重点从对企业优惠转向具体创新项目优惠;扩大政府采购份额,切实落实好首台(套)政策,让更多符合政府需求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采购范围。规范透明采购流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集聚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实施“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