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下一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然要坚持高水平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生产。传统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基本依据是全球化、WTO规则和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但近年来这些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上数字经济、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对我国企业进一步深化参与全球分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产生深远影响。金融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支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以及经济社会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尤其需要强调本币主导、本币优先,在中国企业对外产业转移过程中优先使用人民币,为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提供更好的保障、支持和服务。在这方面,大湾区具有多方面优势条件,可率先实施。
一、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文本内容非常丰富,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题和纲领,即“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关于高质量发展,可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比如宏观的、微观的、结构的,等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三次产业形成比较合适的规模、比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成分,而且这种情形下经济将具有非常典型的创新驱动特征。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方向上分析和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经济增长驱动要以内需为主。当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形下,社会主要行业、产业的投资回报就会不断提高,要素配置的边际回报和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也会相应提高,这是扩大内需真正有效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外循环仍然十分重要。首先,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分工可以实现各方的福利改进和资源配置优化,国际产业分工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比较优势。历史上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得非常清晰,很早就有“田忌赛马”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一方资源要素单个比较而言不具备优势,但按各自分工、在一定的组合下仍然能实现最优配置,并在比赛中胜出。
因此,即使经济增长驱动以内需为主,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全球分工,要放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布局生产。更何况,在供给端,还有不少资源要素和供应环节,在我国也是稀缺或存在短板的,必须依赖国际市场。
不仅如此,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供应链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价值链的跃迁。这个调整、升级和跃迁的过程如何发生?更具体而言,是主要在国内实现,还是仍然需要着眼于全球,在国际范围内实现?
从经济运行的一些现象和具体数据看,总体而言广东“六稳六保”成效显著,经济复苏较快。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局面,离不开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也与广东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恐怕与广东比较早地在国内率先提出“腾笼换鸟”的战略有关。
“腾笼换鸟”是什么?其实就是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供应链价值链的跃迁。广东不仅1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一过程,而且目前仍然在持续推进。过去,广东“腾笼换鸟”主要是促进部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国内其他地区转移,如佛山的陶瓷工业大批外迁;现在则更多地是面向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如东莞、惠州的一些电子组装产业转向越南。
这一进程实际上具有普遍性。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主动到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一些非洲国家、南美国家兴建产业园、工业园,实际上就是产业对外转移。这些工业园、产业园小的几平方公里,大的十几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最大的在白俄罗斯,面积超过125平方公里。
对此,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强调“不求所在,但求所有”,认为这是本地企业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只要企业总部在本地、最终合并财务报表在本地,部分生产环节是否在本地并不重要。不过,也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此有较多顾虑,主要是担心“产业空心化”,可能导致本国或本地竞争力的损失。为此,有关部门也在中西部地区兴建了一些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用以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不是转移到境外。
对此,我们要客观正视这个趋势,顺应市场规律,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具有战略视野的顶层设计,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序实现产业对外转移,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一轮的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
一方面,这种产业跨国转移反映了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就是体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竞争优势,按物理空间、地理空间进行分工,使要素在边际产出上获得更优配置。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成为国际制造